摘要:“把烟花‘钉’在喜马拉雅5500米!”西藏高原上,一场颠覆认知的“升龙秀”刷屏社交圈:上百枚艺术烟花在海拔5500米处接连炸响,火花裹挟着彩虹色火焰沿山脊腾空,目击者的手机镜头里,连绵山峦仿佛被一条“火焰巨龙”盘活,震撼画面瞬间点燃全网讨论欲……
“把烟花‘钉’在喜马拉雅5500米!”西藏高原上,一场颠覆认知的“升龙秀”刷屏社交圈:上百枚艺术烟花在海拔5500米处接连炸响,火花裹挟着彩虹色火焰沿山脊腾空,目击者的手机镜头里,连绵山峦仿佛被一条“火焰巨龙”盘活,震撼画面瞬间点燃全网讨论欲……
这场视觉盛宴背后,是户外领域顶流始祖鸟与国际艺术圈“顶流”艺术家蔡国强的跨界碰撞——要知道,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那让国人热血沸腾的“大脚印”烟花,正是出自蔡国强之手。此次高原烟花实验,也被视为他的最新艺术突破。
据江西新闻广播9月19日傍晚消息,这场“极限创作”选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落地。当烟花在稀薄空气中炸开的瞬间,火焰的色彩、轨迹与高原地貌碰撞出的视觉张力,让现场亲历者直呼“毕生难忘”。
震撼之余,争议也随“炸裂”画面同步发酵。有人灵魂发问:“艺术创作非得挑世界屋脊?普通场地实现不了创意?” 更多网友则把矛头对准“生态红线”:“高原生态本就脆弱,烟花燃放后产生的烟尘、残留物质,会不会给当地留‘生态疤’?”
面对舆论场的质疑,主办方甩出“技术王牌”:此次燃放的烟花彩色粉末,采用国际权威认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不仅通过国际奥委会环保验证,在欧美、日本等地的国际活动燃放中也通过严苛检测,“从技术维度看,短期、长期环境影响均处于可控区间”。
即便争议声中主办方后续删除了现场视频,“高原烟花实验”的讨论早已突破平台壁垒:社交平台上,有人盛赞“艺术与自然的碰撞太震撼”,有人坚持“生态敏感区该对这类创作说‘不’”,更有环保人士呼吁“拿出实地监测数据,别让‘可降解’只停在嘴上”……
抛开艺术表达的争议,一个现实命题被推至台前:当商业品牌、艺术创作盯上“世界级地标”,是“突破常规”的先锋表达,还是“透支生态”的冒险试探?若环保承诺真如检测报告般扎实,自然值得喝彩;但高原生态的修复难度、生物链的脆弱性,容不得“事后补救”的侥幸。这场“升龙”烟花的余温里,关于“创作边界”与“生态责任”的讨论,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爱旅游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