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警告:饭局上这3句话烂在肚里也别说,开口就是得罪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4:04 1

摘要:方寸餐桌之上,酒杯里藏着人情冷暖,筷子下夹着世故人心。一个人的格局、智慧与前程,往往在推杯换盏之间,便已高下立判。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饭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道场”。

方寸餐桌之上,酒杯里藏着人情冷暖,筷子下夹着世故人心。一个人的格局、智慧与前程,往往在推杯换盏之间,便已高下立判。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曾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一顿饭的功夫,足以成就一个人,也足以毁掉一个人。

我最近重温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凝聚了千年兴衰智慧的史学巨著,与其说它在讲帝王将相,不如说它在讲透人性的底层逻辑。

尤其是在“说话”这门艺术上,书中无数案例都在反复警示我们:饭局上,有3句话是“高压线”,烂在肚子里也别说,因为一开口,就是得罪人,就是自断前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酒过三巡,他就开始祥林嫂附体,从工作的不顺心,骂到领导的“不长眼”,从家庭的一地鸡毛,怨到命运的处处不公。

仿佛全世界都欠他的,整个饭局的欢快气氛,瞬间被他的负能量“黑洞”吸得一干二净。

记住,饭局是用来社交的,不是用来倒“情绪垃圾”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唐朝有个官员叫卢杞,此人相貌丑陋,但心胸更为狭隘。他一旦对谁心生不满,就会在各种场合或明或暗地抱怨、诋毁。起初别人还以为他只是直率,后来才发现,他的怨气背后,是刻薄与嫉妒。最终,大家对他敬而远之,他也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有义务承接你的负能量。偶尔的倾诉是人之常情,但把抱怨当成习惯,就是最大的不明智。

饭局金句①:敬酒,别敬“苦水”;夹菜,别夹“怨气”。你的阳光,才是最贵的“下酒菜”。

一个成熟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上的宣泄。他们懂得,生活实苦,唯有自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言必毁之。

饭局上,第二忌讳的,就是那些“想当年我……”“我那个项目赚了多少……”“我认识某某大人物……”的炫耀之词。

或许你说的是事实,但在听者耳中,却充满了炫耀与压迫感。

《资治通鉴》中,多少英雄豪杰,不是败给敌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功劳簿”。他们总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厉害,结果反而招致了猜忌与祸患。

汉初名将韩信,功高盖世,却屡屡在刘邦面前提及自己的功劳,最终下场凄凉。他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不懂得“藏锋”的智慧。

真正有实力的人,如深水静流,从不喧哗。

你的能力,会通过你的作品、你的口碑、你举手投足间的自信来展现,绝不是靠几句轻飘飘的吹嘘。

饭句金句②:你的成就,是别人嘴里的赞美,而不是自己口中的谈资。麦穗越饱满,头垂得越低。

谦逊,不是虚伪,而是一种看透世事的通达与自信。

饭局上,最让人尴尬的莫过于“夺命连环问”: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 “怎么还不结婚啊?是不是眼光太高了?” “你家孩子期末考了多少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自留地”,不容他人随意闯入。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引申到社交上,就是不该你问的,别问;不该你管的,别管。

《资治通鉴》里,那些能笑到最后的智者,无一不是守口如瓶、懂得尊重他人边界的人。他们深知,交浅言深,是社交中的大忌。过分的好奇心,不仅不会拉近关系,反而会让人心生警惕。

分寸感,是成年人社交的最高礼仪。 你对别人隐私的尊重,恰恰体现了你的修养和格局。

饭局金句③:关系再好,也要“嘴上带尺”。你的好奇心,别去丈量别人的生活。

真正的关心,是恰到好处的问候,而不是刨根问底的冒犯。

写在最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饭局,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

不说丧气话,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说张扬话,是一种内敛的处世智慧; 不说冒失话,是一种善良的顶级修养。

管住嘴,是修行;会说话,是福气。

愿我们都能在杯酒沉浮间,读懂人情世故,修炼一颗通透玲珑心,让每一次举杯,都成为福气的开始。

您觉得饭局上,还有哪些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如果这篇文章让您有所启发,请别忘了点个【赞】,分享给您关心的人,让我们一起成为更会说话的自己!

来源:跟老赵学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