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的记事本总工整得令人窒息,从会议记录到咖啡温度都要精确到小数点。
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的记事本总工整得令人窒息,从会议记录到咖啡温度都要精确到小数点。
这种强迫症般的完美主义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看得见。
周五晚上为周报措辞反复修改两小时,季度总结PPT配色调整到凌晨,明明无关晋升的培训考试非要争第一......我们似乎在潜意识里都认为,但凡经手之事,必须全力以赴。
这种事事都要100分的心态,很可能源于学生时代的习惯。
曾经看到一句话:考场不相信眼泪,0.5分就能决定排名。
这种习惯性思维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便无形间成了我们隐形的枷锁。有个在大厂做产品经理的朋友,他有次为了一个版本更新,带着团队用两周时间优化了按钮的一个效果,结果,在用户调研时发现,根本没有人察觉这个“重大改进”......
其实,人生何必处处100分?有时候60分万岁也挺好的。
在老喻的决策算法课里说到,60分的核心,在于区分“战场”与“练兵场”。
就像《孙子兵法》里说的“有所不争”,真正的高手都懂得计算投入产出比。
听说在某互联网大厂里流传着“三明治会议法”,简单说就是,普通会议只需准备好开头、结尾的核心框架,中间细节留待讨论填充,省下的时间用来打磨真正影响业务的关键方案。
这种策略看似偷懒,实则是把认知资源用在刀刃上。
为生活保留弹性的留白空间。将80%的时间用于舒适区边缘的渐进突破,通过持续深耕积蓄势能;留出20%的黄金时段,集中能量向更高难度的目标发起冲击。
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节奏设计。当同事为无关紧要的报表格式较劲时,你可以用标准化模板快速完成;当微信群涌来无关痛痒的讨论,你可以设置免打扰专注手头项目......
这些省下的时间与心力,最终会累积成破局的关键势能。
但话说回来,想要真正做到“60分万岁”是需要勇气的,毕竟社会总在嘉奖“全优生”,合格的人心理会备受各种考验。
但正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所说的的:人生这场无限游戏里,真正的赢家不是赢得所有回合,而是持续留在赛场。
有位连续创业者总结得精辟:年轻时总想证明自己样样精通,35岁后才明白,敢在95%的事情上做“差不多”,才能在5%的事情上做到极致。
下次当你本能地想要精益求精时,不妨先问三个问题:
这件事影响我未来三个月的核心目标吗?
多投入的时间能产生等值回报吗?
省下的精力能否创造更大价值?
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与事,毕竟人生不是单科竞赛,综合评分高的人,往往最懂何处该满分,何处只需要及格就好。
来源:颖宝创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