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值得尊重的“鬼子”!在中国演鬼子20多年,他究竟为了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05:30 1

摘要:在平田康之看来,影视作品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承载集体记忆与民族反思的重要媒介。他认为,由日本人来饰演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军官,日本人特有的语言节奏、礼仪习惯乃至沉默中的压迫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真实性和心理深度。

在中国演艺界,有个日本演员堪称“鬼子专业户”,他专门扮演侵华日军里的大反派,演得那叫一个入木三分,甚至于连自己国家的人都骂他是“国贼”。

他不是中国人,却在中国观众心中刻下了最真实的忏悔与良知,他就是平田康之。

在平田康之看来,影视作品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承载集体记忆与民族反思的重要媒介。他认为,由日本人来饰演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军官,日本人特有的语言节奏、礼仪习惯乃至沉默中的压迫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真实性和心理深度。

平田康之早年尝试过商业剧、爱情片甚至喜剧小品,直到一次偶然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单和幸存者含泪控诉的影像,他才猛然意识到:“作为日本人,我有责任说出我们不愿面对的那一部分历史。”从此,他主动向中国剧组毛遂自荐,即便最初片酬微薄,连往返机票都需自费承担,他也从未退缩。

在电影《731》中,平田康之饰演的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为了深入理解这个复杂人物,平田康之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还专程前往哈尔滨731遗址纪念馆,在冰冷的实验室废墟中感受那种压抑到令人窒息的氛围。他说:“当你站在那个曾经进行活体解剖的房间中央,你会明白这不是戏剧,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地狱。”

在表演过程中,他通过极其细微的表情控制和肢体语言,展现出石井四郎这个人物内心的分裂性:表面上温文尔雅、谈吐得体,甚至对下属表现出某种“关怀”,但在命令实施人体实验时却毫无波动。这种“文明外衣包裹下的野蛮”正是日本帝国军队高层的真实写照。连导演赵林山都评价道:“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历史见证者。”

由于频繁出演侵华日军高级军官,平田康之被日本国内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视为“背叛国家的叛徒”。《产经新闻》曾在头版刊登大幅标题:“卖国演员平田康之,玷污日本名誉!”

他在大阪的老宅外墙被人泼洒红漆,他的母亲因长期承受精神压力而住院治疗。一些激进分子甚至在他的社交媒体下留言威胁:“下次回国,你会消失。”

平田康之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坚定回应:“如果正视历史就是背叛国家,那我宁愿做一个‘叛徒’。真正的爱国,是让国家变得更好,而不是粉饰它的罪行。”这句话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传播,成为中国网友热议的话题。

支撑他走下去的,更是一种代际责任感。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普通士兵,参加过太平洋战争,晚年时常喃喃自语:“我不知道自己杀过多少人……也许手上也有鲜血。”这段记忆深深烙印在平田康之心底。他常说:“我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我继承了那个时代的血脉。替父辈忏悔,是我这一生无法推卸的责任。”

平田康之反复强调:“我和大家一样渴望和平,不要战争。”对他而言,扮演这些令人憎恶的角色,目的并非煽动仇恨,而是唤醒记忆。他希望观众在愤怒之余,能思考战争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如何让普通人变成刽子手。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人们记住: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每一代人持续守护。

平田康之的存在,打破了中国人对“所有日本人否认历史”的刻板印象。有观众表示:“虽然他演的是坏人,但我们知道他心里有善。”“他是唯一让我觉得‘这个日本人不一样’的演员。”这表明,当一个人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时,民族之间的隔阂是可以被打破的。平田康之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并非铁板一块,仍有清醒的声音在努力纠正错误。这种认知上的松动,为中日民间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尽管争议伴随其生涯,平田康之用二十年证明:艺术可成为忏悔的载体,亦是和平的桥梁。

真正的勇者,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代价,依然选择前行。

这样的勇者,平田康之算一个!

来源:绿色的鹅卵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