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在模拟舱练习急救设备使用时,所有课本知识突然有了声音。”“春假”期间,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2023级空中乘务专业张汪晋参加了韩亚航空的研学活动,开启一场特殊的“成长实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
“第一次在模拟舱练习急救设备使用时,所有课本知识突然有了声音。”“春假”期间,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2023级空中乘务专业张汪晋参加了韩亚航空的研学活动,开启一场特殊的“成长实验”。
如今,青岛滨海学院也官宣今年推行实行“春假+五一”10天连休小长假,成为山东省今年官宣放“春假”的第二所高校。那么,“春假”效果如何?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岛融媒中心与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开展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该校3261名学生对春假的满意度为69.6%。
有“专业”且有“温度”
有“挑战”更有“成长”
“去之前就一直在期待,早就想模拟客舱服务实操,体验乘务员的日常工作了。”在今年“春假”之前,张汪晋与同专业郭傲经班主任推荐,报名参加了韩亚航空的研学活动。
“春假”第一天,张汪晋和郭傲落地韩国,根据研学安排,他们先了解了当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异国文化和潮流。从第二天开始,张汪晋和郭傲便在韩亚航空开始了正式学习,参观培训中心、模拟水上迫降撤离、进行模拟面试,研学的每一天都新颖而充实。
第一次穿上模拟乘务员制服、调整领带的那个画面至今还深深印在郭傲的脑海里。“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乘务员这份职业是从细节开始的。”这对专业搭档在研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语言关。“要跨文化沟通演练,刚开始真的听不懂,我们就晚上赶紧补课,突击学习常用韩语。”在研学时,当韩语指令和中文应急预案同时响起时,郭傲突然理解了“航空无国界”的分量。
郭傲同学体验形象设计。
“专业”且有“温度”是郭傲经过这次不一样的“春假”体验后的评价。“这次研学整体专业性比较高,我们也感受到了教员的共情能力以及亲和力。”张汪晋说,这次研学也影响着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之前我对乘务员这一职业挺迷茫的,但经过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了乘务员的职责和重要性。”两人已经约好,在下一次“春假”时要出去实习,继续拓宽眼界。
陪奶奶一起遛狗、跟爸爸妈妈弟弟一起爬山、与朋友相聚……2023级空中乘务专业高瑞在“春假”期间选择了与家人、好友一起度过,这段时光充满了亲情、友情的温暖。看着弟弟在自己和父母的鼓励下成功爬到山顶,高瑞很高兴没有错过弟弟的成长,还加强了亲情交流。除此之外,高瑞也接受了文化的熏陶。“这深深触动了我,明年春假我会选择去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高瑞说。
高瑞在春假中与家人一起爬山。
每天早上8点训练场集合,到下午4点回到教室巩固理论知识,2023级航空机电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杨作云将“春假”化作考证冲刺期,留在学校跟着教员练习操纵无人机,连续七天的训练,手中的遥控器都被磨出了金属光泽。“因为‘春假’回来之后没几天就要考试,之前心里还挺没底的,就想把握假期时间好好加练。”清明时节的侧风成了操控无人机的最大挑战。“心情特别忐忑,之前没有经历过这种天气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经过教员手把手调整和专业指导,杨作云放平心态,稳稳操控,克服了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挑战”“成长”“收获”是他给自己“春假”的总结。“春假”结束后,杨作云成功考下CAAC超视距驾驶员执照。“发挥得蛮好!”顺利拿下本学期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杨作云在“春假”完成了职业觉醒。
杨作云同学练习无人机操控。
回想起去年的“春假”,杨作云觉得自己“长大”了。“大一的春假还只想着和朋友出去放松、游玩,经过近两年的专业学习,今年我对职业也逐渐开始了规划,会想着怎么去充实自己。”对于杨作云而言,学校“春假”设置得刚刚好。
七成学生返乡团聚
九成支持延续春假制度
“去赏花 去恋爱”“寒冬过去 万花归来”“放下书本 放下工作”“好吃好玩在春天,享受春假吧”……3月31日至4月6日,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三千余名学生度过了一个“春假”+清明假期的超长假期,他们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行走山河,重塑自我。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对“春假”“非常满意”或“满意”,满意度达到69.6%。其中,82.46%的学生认为“春假”让他们有机会放松身心,缓解日常学习的压力,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62.1%的学生认为“春假”让自己有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加强了亲友情感联结;35.85%的学生通过多样化活动获得新技能。
同时,也有24.96%的学生认为“春假”“一般”,主要原因包括交通不便,临近清明小假期出行抢票难,预算上超出了能力范围;部分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缺乏活动规范指导;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放“春假”固然好,但比较难平衡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掌握新技能、获得新体验,给身心“充电”,解锁打卡新景点……今年“春假”期间,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也将自己的假期进行了不同安排:2259名学生选择返乡与家人团聚,占比超过69%;1351名学生选择进行短途旅行,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超过了41%;另外有10.33%的学生进行了兼职或实习,12.97%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备考或是技能提升,10.21%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调查报告显示,“春假”期间,58.26%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部分学生还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清晰认识。
“春假”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既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又在赏花踏青中感受春日生机,提升愉悦情绪。与亲友共度的时光既增进情感交流,也让学生感受温暖支持。数据显示,64%的学生返校后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915名学生支持学校继续设立春假,占比达到89.39%。这一组数据也折射出学生对深度休整的迫切需求。从返乡团聚的情感需求到职业探索的成长诉求,大学生通过假期安排展现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图景。
专家说法: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微创新”
要把春假打造成“第三课堂”
春假并非新鲜事物,此前一些中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除寒假和暑假外,春秋两季还设有春假和秋假,也被称作“农忙假”,让学生能够在农忙时节帮助家庭进行农业劳动。
2025年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时提到,鼓励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小学春秋假。这也体现了国家对春假政策的持续推动。
目前,杭州部分中小学、湖北利川中小学已经设立春假。其中,湖北利川中小学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农耕活动,学生们到农田里帮忙播种、除草,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那么,青岛的中小学生能否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感受“草长莺飞”“万物竞发”的春天气息?基础教育的春假又该如何设置?
“青岛作为著名的滨海城市,具有独特的春假研学资源。春假可以成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微创新’。”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吕慈仙说,春假可以成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微创新”,比如“蛟龙号探秘”海洋主题研学、“潮汐赶海”生物多样性主题研学、“八大关近代建筑群”建筑美学测绘主题研学、“东方影都”电影主题研学,这些既依托于青岛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又能整合自然、文化、工业等多维资源。
“让春假真正成为青岛市中小学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社会、涵养文化的‘第三课堂’。”吕慈仙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春假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例如“春假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与成果,避免假期沦为“变相补课”;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春假资源库”,鼓励企事业单位开放研发中心、农场、博物馆等场所,学校与社区合作设计“职业体验”“自然教育”等模块化课程,供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
据了解,“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这一课堂形式强调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旨在将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打通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让社会课堂真实发生,让育人效果实践生成。
相关新闻:
增设“春假”之后再添“秋假”
4月14日,青岛滨海学院宣布学校今年实行春假、“五一”小长假连休,从4月27日一直放假到5月6日,共10天假期,且假前假后不调休。该校相关工作人员称,这一安排是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弹性错峰休假。通过统筹安排,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大自然,解锁社会大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大一新生基本是第一次长期远离家乡,有利用国庆长假回家或和新同学携手出游加深感情等需求,青岛滨海学院已经确定了2025年“秋假”放假安排,和“春假”一样,将以“秋假+国庆假”并假连休的形式执行,计划放假十一天。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