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五代入宋的历史舞台上,有名字极其相似的三个人物——李继勋、李继隆、李继迁。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很可能会将他们误认为同宗三兄弟。但事实上,这三人横跨五代至宋初的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身份相差悬殊,彼此间甚至存在生死较量。他们构成的“李氏三角”,恰能反映出宋
在中国五代入宋的历史舞台上,有名字极其相似的三个人物——李继勋、李继隆、李继迁。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很可能会将他们误认为同宗三兄弟。但事实上,这三人横跨五代至宋初的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身份相差悬殊,彼此间甚至存在生死较量。他们构成的“李氏三角”,恰能反映出宋初变革期的政权博弈。
名字相似的三人 网络图片
01李继迁:宋辽夹缝中的西夏奠基者
李继迁的人生轨迹堪称“草莽逆袭”的典范。他的先祖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管辖银、夏、绥、宥、静五州(今陕西、内蒙古交界)。这份唐朝的“定难军”封号,随着中原王朝进入五代乱世,也逐渐沦为李氏族人的世袭领地。
宋太宗即位后,曾试图以“削藩策”收回定难五州。彼时的李继迁,亲率数十心腹前往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并打出“复兴祖业”的旗号。他深知彼此实力相差悬殊,因此采取“借力打力”的生存策略:向辽国称臣求援,甚至迎娶辽国公主,进而换取军事支援;同时他又向宋朝“请罪归降”,以此获得喘息之机。
李继迁 网络图片
985年的三岔口之战,李继迁佯装不敌溃败,引诱宋将曹光实率军深入荒漠追击,精锐伏兵骤起全歼宋军,随后冒用宋军盔甲、旗帜偷袭占据银州。此役被史书称为“智取三川”,成为其军事生涯的成名之作。为稳固当地人心,他模仿汉制设立官署,并在灵州(今宁夏灵武)铸造货币,虽然外形粗陋简易,却昭示出他割据称霸的野心。
994年李继隆率宋军突袭夏州大本营,李氏宗族三百余人被俘。李继迁携家眷遁入沙漠中,曾一度饮雪水充饥。但是仅两年后他便联合吐蕃、回鹘等联军反攻清远军(今甘肃环县),切断宋军西北粮道,逼迫北宋朝廷在997年承认其在西北的合法统治权。他的这种“越挫越勇”的特质,恰如当朝宰相赵普所言:“迁贼如蓬草,风过复生。”
西夏铁骑 网络图片
02 李继隆:宋朝北方的铁血长城
作为李继迁的“宿命天敌”,李继隆的军事生涯堪称北宋初年国防体系的缩影。出身将门世家的他,青年时期便跟随其父李处耘征战四方,以擅使三石硬弓而在军中闻名。在宋太祖“先南后北”统一战略中,他随军参与了北宋攻灭南唐和北汉的战争,逐渐展现其大将本色。
979年太宗高粱河惨败后,李继隆被委以重任——镇州都部署,着手重建河北防线。他在满城开创“叠阵法”:弓弩手居前、骑兵埋伏两翼、重甲步兵压阵,982年辽军大举南下入侵时,他凭借此阵型歼敌八千,生擒辽军大将。雍熙北伐期间,他负责率军护送粮草四十万石至岐沟关,创下宋军“千里运粮不损一车”的纪录。
李继隆 网络图片
985年的浊轮川(今陕西神木西北)之战堪称他的代表作。李继隆亲率五千轻骑,携十日干粮深入荒漠,途中凿冰取水。当探报李继迁的军粮囤于浊轮川时,他星夜长途奔袭焚毁粮仓,引发党项军内讧,此役斩首五千余级。史载:“迁众大溃,遗弃牛羊铠甲不可胜计。”
此战后,李继隆率军在夏州修筑三十六座烽火台,建成覆盖方圆五百里的预警系统。每当狼烟升起时,党项人便无奈的叹息道:“李太尉至矣!”
李继隆 网络图片
03 李继勋:从义社十兄弟到开国元勋
作为三人中辈分最高者,李继勋的命运轨迹揭示了宋初政权更迭的隐藏逻辑。早年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时,他已是后周禁军中的统兵将领。这个以“义”字为纽带的小团体,后来成为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核心力量。
955年的高平之战,李继勋护驾后周世宗击退北汉追兵,升任殿前都虞候。但959年攻打南唐时,他却因轻敌导致周军在寿州城下(今安徽寿县)大败,被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此番人生起伏,正反映出五代军将“朝为统帅夕为囚”的政治风险。
李继勋 网络图片
史载“义社十兄弟”中,唯独李继勋未参与960年正月的陈桥兵变。现存史料里能看出微妙线索:时任安国军节度使的他驻守邢州(今河北邢台),正与北汉军队对峙。太祖赵匡胤有意将其调离,防止昔日“大哥”影响兵变进程。这种安排符合宋太祖“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帝王权术。
虽然未参与开国首功,但是在964年李继勋镇守昭义军时,曾率军击退北汉-契丹联军五万多人,斩获战马千匹。他致仕后,获赐洛阳豪宅毗邻北宋皇家园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其退休待遇:“月给钱五十万,春冬绢各千匹。”这既是对功臣的优抚,也暗含解除兵权的褒奖。
李继勋 网络图片
04 姓名背后的时代背景
李继勋、李继隆、李继迁三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构成唐宋变革期的历史隐喻。
“继”字辈的流行,反映出晚唐门阀制度崩溃后的社会心态。旧士族“彦”“玄”等雅字渐被“光”“继”等进取性字号取代,如权臣王继勋、名将杨继业等人皆以“继”为名,暗藏追求功业的时代精神。
李继迁的割据与李继隆的征讨,暴露了宋初“强干弱枝”政策的严重副作用。宋太宗为防唐末藩镇之祸,将边军精锐抽调到中央禁军,导致西北等地防务甚是空虚。李继隆虽屡战屡胜,但北宋朝廷拒绝在夏州驻屯重兵,最终使党项坐大建立西夏。
李继勋的善终,标志着五代“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游戏规则的终结。宋初通过“杯酒释兵权”,将王审琦、石守信等开国禁军将帅外放为地方节度使,同时擢升曹彬、潘美等新生代将领,完成中央禁军体系的平稳过渡。
名字相似的三人 网络图片
05 历史回响:三角格局的余波
这三人命运的不同走向,冥冥中暗示了北宋的最终命运:
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在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其军队在好水川之战全歼宋军万余人,突显出北宋无力掌控西北割据的局面。
李继隆的妹妹是宋太宗明德皇后李氏,其家世显赫可见一斑。而老将军恰好在澶渊之盟后去世,他见证了朝廷用岁币换取宋辽和平的场面,反映出北宋北疆政策的无奈调整。
李继勋的开封府旧宅在北宋末年被金兵破城焚毁,其碑铭残片成为北宋“重文抑武”政策重要的实物见证。
北宋灭亡于靖康之变 网络图片
三人名字因历史的巧合相连,却在不同的政治抉择中走向殊途。他们构成的“李氏三角”,恰如一面铜镜,反射出十世纪的华夏大地从地方分裂走向中央集权、从崇尚武功转向崇尚文治的历史性转变。
本文史料素材出自:
《宋史》
《辽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西夏书事》
来源:楚萍烬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