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废人”的3个死穴:90%的人栽在“等靠要”上,你中了几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03:24 3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同事,入职时眼里有光,3年后却像被抽走了精气神——领导不催,他就不动;遇事第一句是“该咋办”;涨薪时跳得最高,做事时躲得最远,最后慢慢变成公司里“可裁可不裁”的透明人。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同事,入职时眼里有光,3年后却像被抽走了精气神——领导不催,他就不动;遇事第一句是“该咋办”;涨薪时跳得最高,做事时躲得最远,最后慢慢变成公司里“可裁可不裁”的透明人。

其实职场从没有“突然废掉”的人,只有在“等靠要”里慢慢跪久了,再也站不起来的人。就像《道德经》里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能力差,是每一次“等别人安排”“靠别人兜底”“要现成好处”的小选择,慢慢攒成了大窟窿。

我前阵子听朋友说过个事:他们部门的小高,领导让他对接一个客户项目,过了两天领导问进度,他挠着头说“我得去问问客户”;又过了一天,他跑来说“项目延了”,领导追问“客户有啥诉求”,他又懵了“我再去问问”。直到一周后项目搁置,领导急得上火,他还委屈:“我也没办法啊,客户不回我。”

你看,这就是“等”的坑——把自己活成了提线木偶,别人推一下才动一下,从不想着“领导没问的时候,我该怎么跟进”“客户不回消息,能不能换个方式联系”。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把“积极主动”放第一,不是没道理。就像《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等“天垂象”,而是主动“执天行”——客户没回,就发份详细的方案过去;进度卡壳,就提前列3个解决方向。机会从来不是坐在工位上等来的,是在主动破局时,自己撞上来的。

还有种人,栽在“靠”上,总觉得“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我之前认识个做策划的小李,每次做方案都马马虎虎,数据错了不核对,逻辑乱了不梳理,问他为啥不上心,他说“反正组长会改”。有次客户现场提了个修改意见,他当场慌了,扭头就问组长“怎么办”,客户脸色都变了。

《庄子》里说“自恃者不彰”,总想着靠别人的人,自己的能力永远显不出来。你靠同事兜底,一次两次人帮你,次数多了谁还愿意带你?你靠领导补漏,领导帮你一次是情分,帮十次就会觉得“你连这点事都扛不住”。真正的靠谱,从来不是“靠别人擦屁股”,是把事接到手里,就从头到尾闭环——方案做完自己先查3遍,遇到问题先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再带着方案找领导。你能扛事,别人才敢给你事;你能独立,别人才敢给你机会。

最可惜的是栽在“要”上的人,总想着“先给我好处,我再做事”。我家楼下有个健身房,之前的前台小姑娘,每次有人说“器材上有汗”,她就说“又不给我加钱,我操这心干嘛”;有人建议“通风不好,能不能开下窗”,她也翻白眼“老板都不管,关我啥事”。半年后健身房客流少了一半,老板裁员,她第一个走,还到处抱怨“干了这么久,连个涨薪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素书》里的“先劳而后禄”——你得先付出“劳”,才有资格要“禄”。就像那个抱着柴火等火炉发热的人,你不先添柴,火炉怎么会暖?工作从来不是“先给我钱,我再干活”,是你先把活干好,让公司看到你的价值,钱才会跟着来。你连“帮客户解决问题”“帮公司留住人”都懒得做,又凭什么要涨薪?你连“优化流程”“减少麻烦”都不想干,又凭什么要升职?不谈付出只谈回报,就像想不播种就收庄稼,最后只能颗粒无收。

其实职场里从没有“救世主”,就像《道德经》说“自胜者强”——你不把自己从“等靠要”的坑里拉出来,没人能帮你站起来。那些3年就站稳脚跟的人,从来不是运气好,是他们早懂了:主动一点,就比别人多走一步;能扛事一点,就比别人多一次机会;先付出一点,就比别人多一分底气。

别等别人推你,别靠别人帮你,别只想要好处。你自己立住了,路才会越走越宽;你自己主动了,机会才会越来越多。毕竟职场到最后拼的,从来不是“谁能等、谁能靠、谁能要”,是“谁能自己把事做好,谁能自己扛住事,谁能自己创造价值”。

来源:数学小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