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之前总觉得“优秀是天生的”——看同事写方案又快又好,看朋友做自媒体轻松涨粉,再看看自己,连模仿都怕“抄得不像”,直到跟着做策划的学姐学了套“拆解模仿法”,才发现:普通人想借优秀案例成事,根本不用“靠天赋”,找对方法,照着做就能有突破。
我之前总觉得“优秀是天生的”——看同事写方案又快又好,看朋友做自媒体轻松涨粉,再看看自己,连模仿都怕“抄得不像”,直到跟着做策划的学姐学了套“拆解模仿法”,才发现:普通人想借优秀案例成事,根本不用“靠天赋”,找对方法,照着做就能有突破。
我第一次用这个方法,是模仿学姐的“爆款推文模板”。她写的产品推文,每篇阅读量都能破万,我之前抄着写,要么东拼西凑像“流水账”,要么丢了重点没人看。后来学姐教我,别光抄文字,要拆3个核心:
第一步:拆“底层逻辑”,别只抄表面形式
学姐的推文从不说“产品好”,而是先写“用户痛点”,再用“场景+数据”证明产品能解决问题。比如推一款保温杯,她会写“冬天带咖啡出门,1小时就凉透,喝着胃里反酸”(痛点),再补“实测6小时保温62℃,早上装的热饮,下午喝还暖手”。
我之前写推文,上来就说“保温杯保温6小时”,没痛点没场景,读者根本没感觉。照着拆逻辑后,我先写“加班到半夜,想喝口热粥,外卖送过来只剩温的”,再补保温数据,第一篇推文阅读量就比之前翻了3倍。
第二步:学“细节落地”,把模糊方法变具体
学姐做活动策划,会把“执行步骤”拆到“每小时该做什么”。比如做一场直播,她的表格里会写“直播前2小时:测试设备+核对产品库存;直播中每30分钟:提醒一次优惠时效;直播后1小时:整理用户留言,统计转化数据”。
我之前做活动,只写“直播当天准备设备、统计数据”,结果总漏东漏西。照着她的细节做,把步骤拆到“具体时间+具体动作”,上次的直播转化比之前高了40%,领导说“第一次见你把活动盯得这么细”。
第三步:加“自己的专属信息”,模仿≠抄袭
模仿不是照抄,要加一点“只有你能提供的东西”。学姐推美妆产品,会结合自己“敏感肌”的体验,说“我用这款粉底液,带妆8小时没泛红,之前用别的都会痒”;我推办公用品,就加了自己“经常加班赶报告”的场景,写“这个笔记本内页分了‘待办区+笔记区+复盘区’,我现在每天下班前填复盘,第二天效率比之前高太多”。
加了专属体验后,读者留言说“感觉更真实,不像硬广”,甚至有人问“你用的这款笔记本链接在哪”——这才是模仿的关键:既借了优秀案例的“框架”,又有自己的“温度”,才不会显得生硬。
现在我再也不怕“没天赋”了,不管是写方案、做活动,还是学新技能,先找一个优秀案例拆逻辑、学细节,再加上自己的东西,总能比“瞎琢磨”快很多。其实普通人成事的秘诀,从来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学会站在优秀的人肩膀上”——你不用从零开始创新,先把别人验证过的好方法学透,再慢慢加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觉就会发现:自己也成了别人眼里“优秀的人”。
别再说“我学不会”,今天就找一个你想模仿的优秀案例,试着拆拆它的逻辑、看看它的细节,说不定下次,别人就开始模仿你了。
来源:小清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