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名评论人袁甲近日对中足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的运营策略提出尖锐批评。他指出,中足联通过其官方渠道开设的中超周边商店,开始全面销售各俱乐部的专属衍生商品,此举被认为已经越界。
一家突然出现的“中超联赛周边企业店”正在直播售卖各队衍生品,但这背后却是中足联与俱乐部争夺商业开发权益的激烈矛盾。
知名评论人袁甲近日对中足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的运营策略提出尖锐批评。他指出,中足联通过其官方渠道开设的中超周边商店,开始全面销售各俱乐部的专属衍生商品,此举被认为已经越界。
更令人质疑的是,这家获得官方授权的企业“中体优品(成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竟与2018年中国足协官网发布的一份“业余赛事违规违纪黑名单”中的人员同名,而此次授权过程并未发现招标信息公示。
事件源于某平台突然出现的“中超联赛周边企业店”。9月19日下午,该账号通过直播间售卖带有各个俱乐部标识的周边产品,立即引发各方争议。
袁甲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中足联真的过分了,开了个所谓的官方中超周边店,直播去卖中超各队的周边。你把中超球衣整体拿走给耐克就已经很过分了,这又盯上了各队的周边。”
这并非中足联首次集中控制商业权益。此前,官方已将各俱乐部球员版比赛服的销售权从俱乐部收回,统一由自己经营,这种做法被批评为“过分”且损害了俱乐部的重要商业权益。
中超俱乐部目前的收入主要依靠比赛日的票房收入,周边产品运营成为增长前景向好的重要渠道。在后金元时代,大多数俱乐部日子都不好过,大家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收入。
北京国安2024年周边产品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俱乐部新高。上海申花、浙江、成都、大连等球市较好的俱乐部,也都加大了周边产品的开发力度。
浙江队的吉祥物“菜狗”,更是堪称中超头号爆款周边产品。此时中足联伸手周边产品领域,直接触动了俱乐部最敏感的商业神经。
据袁甲了解,中足联官方周边店售出的产品给俱乐部的分成“微乎其微”。一些俱乐部迫于压力同意了授权,但也有态度强硬的俱乐部坚决不同意,因此店内不敢销售部分球队的产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店铺售卖的周边产品被形容为“工装服贴个俱乐部标”,设计粗糙缺乏创意。这与俱乐部自行开发的融合本地文化元素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中足联此次授权的中体优品(成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其法人王溪洋的身份也引发疑问。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中国足协官网发布的“业余赛事违规违纪黑名单”中,同样有一个来自成都的同名人员。
中超商业利益的分配问题由来已久。根据中超公司的股权分配,每家俱乐部仅占4%,而中国足协占36%。这种股权结构导致不仅俱乐部自主招商受到限制,中超公司招来的赞助,到了年底分红时,大头也被足协拿走了。
巅峰时期,中超每个俱乐部一年能从中超公司分到6000-7000万,而足协则能一年分到4-5个亿。在金元足球时期,这种分配差异并未引起太大争议,但在后金元时代,每一笔收入都对俱乐部的生存至关重要。
袁甲认为,中足联作为联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核心职责应是搭建公平竞赛平台、完善联赛体系、做好服务和监管,而非直接下场与俱乐部争夺商业开发。
理想的模式应当是,官方平台更多地起到整合、推广和背书的作用,帮助俱乐部提升产品价值和扩大销售渠道,例如建立一个汇集所有俱乐部官方店铺的线上入口,为球迷提供便利。
中足联的商业开发重心更应放在联赛整体的冠名、赞助、转播权等顶层设计上,而不是向下挤压俱乐部的生存空间。
与国际相比,中超周边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上赛季皇马球衣和周边产品收入高达1.96亿欧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拜仁、巴萨、利物浦、曼联等豪门在这方面的收入都超过1亿欧元。
甚至人口仅500多万的苏格兰,其联赛豪门凯尔特人周边产品收入也高达3500万欧元(约合2.9亿元人民币)。北京国安去年1600万元人民币的周边收入,仅是英超西汉姆联队的九分之一(西汉姆联为1.5亿元人民币)。
中超俱乐部赶超日韩俱乐部应该是近期可行的目标。2023年J1联赛周边收入前3名分别是浦和红钻(8000万元人民币),横滨水手(6200万元人民币),川崎前锋(4700万元人民币)。
中足联成立于2025年初,被视为中国足球“管办分离”改革的重要成果。其职责本应是“服务联赛、服务俱乐部、服务球迷、服务赞助商”。
如今却因与俱乐部争利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些态度强硬、坚决不同意授权的俱乐部,反而保护了自己的权益——他们的产品没有出现在官方商店中。
球迷们用脚投票,前往各自球队的官方渠道购买周边产品,才是对俱乐部最直接的支持。
来源:洋洋聊体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