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么多演员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日本演员平田康之。这位日本演员,在中国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日本反派角色,尤其是在731部队题材作品中饰演石井四郎,其二十年的坚持,远非“演戏”二字可以简单概括。
731这部反映当年日军罪行的电影,总算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如愿以偿的上映。
导演赵林山以至于在沈阳的首映礼上一度哽咽落泪。
当影片播出之后,除了影片中的内容让观众动容,它的演员表也引发了观众关注。
因为在这部剧中,所有的日本人都是由日本演员来饰演,这不光是还原历史,更是真实情景解读!
在这么多演员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日本演员平田康之。这位日本演员,在中国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日本反派角色,尤其是在731部队题材作品中饰演石井四郎,其二十年的坚持,远非“演戏”二字可以简单概括。
所以他的行为,在公众中引发了复杂的情感反应,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有人则深感敬佩。
那么,作为一个日本人,从“演”到“赎”:他为何如此执着?
平田康之的父亲曾是侵华日军,这段家族历史成为他无法回避的原罪。他并未选择遗忘或辩解,而是将这份历史的沉重,转化为一种近乎自我惩罚的艺术表达。
他说:“我父亲到死都没能说出一句‘对不起’,那么就由我替他来说。”
这句话,说出了他在中国二十年演艺生涯的核心动力——他不是跟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为了钱,而真正的资源是为了替父赎罪,向历史道歉。
他并非简单地扮演反派,而是将每一次演出,都视为一次对历史的叩问,对受害者的祭奠。
在片场,他甚至会因为角色的残忍而情绪崩溃,这种近乎自虐的投入,已超越了职业演员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苦修。
所以,当我们为他的勇气与良知而深感敬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他在为历史承担的意义。
作为一个日本人,他的这份“赎罪”之路,无疑注定充满荆棘。
在日本,据说他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被国人贴上“叛徒”、“卖国贼”的标签,甚至家门口被泼漆。
他将家搬到北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流放”,以地理上的隔绝,来守护内心的坚持。
在任何困难面前,他从不言弃。
实际上在中国,他并没有轻松过,他把自己活成了历史罪人,所以他在中国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审视。
有人质疑他借历史伤痛牟利,有人则认为他只是一个演员,无法承担洗刷历史罪责的重任。
面对各种质疑,他用自己的本心顶住了这一切。
他曾经拒绝日本国内轻松的偶像剧邀约,他是这么说的“那些戏跟我的良心过不去”。
他一次次走进最敏感、最痛苦的历史深处,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只为让角色的恶,成为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而非简单的脸谱。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需要非凡的勇气,更需要对历史、对受害者、对人性本身,怀有一份沉甸甸的良知。
所以看完7319这部剧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
我认为,我这么认为。
在铭记历史层面上,我们更应该明确,历史的罪责是集体和国家的,绝非一个个体可以替代或洗刷。
平田康之的“赎罪”,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化的表达,它不能,也无力替代日本社会整体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和官方道歉。
他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作为一个加害者阵营的后人,选择了一种极其艰难且公开的方式,去面对、去承认、去传播这段历史的真相。他让银幕上的侵略者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带着复杂人性与痛苦挣扎的“人”,这种真实感,反而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非人道。
他的存在,为中日两国民间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充满张力的对话空间。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的表演是一种痛苦的提醒,也是一种罕见的、来自加害者阵营的“共情”;对于日本社会而言,他的行为或许刺耳,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对历史伤疤的触碰。
他用自己的艺术生涯,将“历史记忆”与“现实责任”这两个宏大的命题,具象化为一个演员二十年的坚持,其本身就是对“历史不容忘记”最生动、最悲壮的诠释。
因此,平田康之的行为,不应被简单地神化,也不应被恶意地贬低。他是一个清醒且勇敢的人,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去承担一份并非他直接犯下的历史重担。这份努力,这份勇气,这份良知的闪光,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铭记。
他让我们看到,面对历史,除了遗忘与否认,还有第三种选择——承认、面对、并尽其所能地传递真相,哪怕代价是成为“故乡的异乡人”。
所以,我们必须肯定他所付出的意义,也是对日本国内做出反省的一种推动。
来源:远上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