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军事技术正经历着"速度革命"与"静默控制"的双重变革,深刻重构着战争的基本规则。2024年,美国陆军成功试射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将战略打击响应周期压缩至前所未有的分钟级;与此同时,"Saildrone Surveyor"无人帆船凭借革命性的太阳能驱动与
现代军事技术正经历着"速度革命"与"静默控制"的双重变革,深刻重构着战争的基本规则。2024年,美国陆军成功试射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将战略打击响应周期压缩至前所未有的分钟级;与此同时,"Saildrone Surveyor"无人帆船凭借革命性的太阳能驱动与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已在太平洋海域创造了连续监控214天的纪录,构建起一道"永久性电子栅栏"。前者以5马赫以上速度瓦解着传统的地理防御屏障,后者则凭借低能耗、长航时的独特优势,重新定义了海洋控制权的获取与维系方式。这种“瞬时打击+持续压制”的技术协同,不仅催生出新的作战生态,更成为重塑国际权力结构的底层变量。
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是美军近年来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核心目标在于大幅提升其战略威慑能力和快速打击能力。高超音速武器能够在大气层内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飞行,突破传统热障限制,将战略打击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数分钟。俄罗斯“匕首”空射弹道导弹(Kh-47M2)在2018年首次实战部署,速度达到10马赫,可在2000公里外穿透现有防空系统。美国AGM-183A“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也于2023年完成首次全速飞行测试,标志着其进入实战化阶段。
然而,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陆军与海军联合推进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多次遭遇失败的打击。2022 年,因系统故障导致测试失利;2023 年,三次计划中的测试被迫取消,直至 2024 年 5 月才首次成功完成全弹飞行测试。空军的 “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项目同样命运多舛,经历多次失败后甚至一度被取消,尽管在 2024 年 3 月重启测试,但其结果至今未向外界公开。为此,美军尝试发展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并加强国际合作。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 SR-72 高超音速侦察机计划于 2025 年首飞,该侦察机具备无人驾驶、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最高飞行时速超过 6000 公里,有望为美军高超音速武器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战略规划缺失。美军短期内推出了多个相关项目,但至今仍未制定出一套完整且系统的战略规划,这导致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整合与协同配合,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2017年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后,陆海空三军及相关单位在2年内推出至少17个项目,但至今无一完全成功。同时,冷战时期建成的风洞的也制约着研发进程,其落后的性能已无法满足高超音速试验的严苛条件,而过度依赖模拟软件进行测试,又难以准确预测飞行器表面的化学成分变化和温度变化,使得导弹材料的研制缺乏可靠依据。美国国防问责局的调查报告也指出,美军在花费巨额资金后,仍未能部署首批可操作高超音速武器,相关项目存在重大风险。
当高超音速武器全力追求极致速度时,无人驾驶帆船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 “静默监控” 的发展路径。那么,这种独特的模式究竟是如何改变现代海战规则的?
无人驾驶帆船“Saildrone Surveyor”(以下简称“测量员”号)在2024年4月进行的水声综合测试,充分验证了其在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该船搭载的泰利斯集团“BlueSentry”水声系统,可在1000米深度探测潜艇声纹,数据通过Starlink卫星实时回传作战中心,误报率低于0.3%。
“测量员”号的成功测试展示了其在水下监测和防御领域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在复杂海况下执行任务,还能通过卫星链路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极大地提高了水下目标探测的精度和效率。这种无人帆船若能得到广泛应用,将为海军提供一种成本低廉、效率极高的水下监测手段,有助于增强在特定区域的军事优势。英国国防部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200艘无人帆船用于北海反潜巡逻,据测算,单艘运营成本仅为有人舰艇的1/15。此外,无人驾驶帆船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如绘制海底地图、收集气象和海洋数据,以及统计鱼类和野生动物的数量。Saildrone公司生产的鲜红色无人帆船,配备太阳能电池板和高分辨率相机,能够在全球任何地方执行任务,连续几个月不需要加油或人工干预。
美军为何要同时推进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军事技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呢?
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驾驶帆船领域的双轨探索,反映了其在军事战略上的多元化布局。一方面,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旨在提升美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增强其在国际军事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则着眼于未来战争的多样化需求,探索更高效、更灵活的作战方式。这种双轨探索有助于美国在不同战略方向上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为其他国家的军事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跨领域协作是这两项技术发展的共同特征。高超音速项目整合了陆军、海军和空军的资源,无人帆船则联合了军工企业(Austal USA)与科技公司(Thales)。技术迭代思维同样贯穿其中,均采用“测试-失败-改进”快速循环模式,以应对复杂的技术挑战。然而,这两项技术也面临不同的挑战。高超音速武器项目面临整体定位不明、风洞试验困难等问题,而无人驾驶帆船则需要克服复杂海况下的稳定性和长时间自主航行的技术难题。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上面临的整体定位不明问题尤为突出,众多项目在短时间内仓促启动,缺乏完整的战略规划,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高超音速武器与无人驾驶帆船如何形成"1+1>2"的作战效能?这种技术组合将如何重塑未来战场?
高超音速武器与无人驾驶帆船,恰似美军军事战略中的 “矛” 与 “盾”,二者协同进化。前者凭借极致的速度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形成强大的进攻威慑;后者以静默持久的特性重构战场感知体系,为防御提供有力支撑。尽管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技术风险,但它们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凸显了美军 “多维度压制” 的战略意图。未来,若高超音速武器能够成功列装,并与无人舰队形成的 “察打一体” 网络相互配合,极有可能对全球军事平衡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驾驶帆船领域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自身的军事战略和作战能力,还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震动,促使其他国家在相关领域跟进、竞争。例如,无人驾驶帆船在水声测试中的出色表现,展现了其在水下目标探测和反潜作战中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情报收集、侦察监视等领域。而高超音速武器的快速突防特性,则对现有防御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迫使其他国家加快防御技术的研发步伐。技术突破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关于资源分配、国际合作与基础科研能力的长期博弈。美军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仍然充满变数,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驾驶帆船领域的双轨突破,标志着现代军事技术发展进入了"速度与耐力"并重的新纪元。这两项技术的协同发展正在催生"发现即摧毁"的新型作战范式,其战略价值已远超单一武器系统的范畴。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军事需求的进一步明确,这两种军事技术将在战略、技术、军事应用和经济等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尖端军事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坦途,技术优势的维持需要持续投入和创新。
当人类同时掌握了"瞬间"与"永恒"的暴力表达,战争的艺术便成了在计时器归零前,与自己的影子赛跑。技术进步带来的军事变革既蕴含着提升防御效率、维护和平稳定的可能,也潜藏着打破战略平衡、引发军备竞赛的风险。如何在追求技术优势的同时,避免陷入 "技术崇拜" 的陷阱,在军事效能与战略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新时代军事发展中亟待解答的命题。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指导教师:马建光教授
来源:中华网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