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人们打开社交软件,发布一条动态就涌来上百条点赞评论,可翻了翻,全是“太对了“真不错”这类套话,点进头像一看,要么是空白主页,要么是AI生成的假照片,这就是千万机器号刷爆屏的日常。
每当人们打开社交软件,发布一条动态就涌来上百条点赞评论,可翻了翻,全是“太对了“真不错”这类套话,点进头像一看,要么是空白主页,要么是AI生成的假照片,这就是千万机器号刷爆屏的日常。
你以为在和人聊天互动,其实对面可能是操控着万个账号的程序,网络安全数据早说了,2024年真人流量都不到一半,那些热闹的评论区、火爆的话题,大半是机器在自导自演。
人们抱着手机期待回应,得到的却是批量复制的虚假互动,看似聊得热络,想找句真心建议、一段真实分享都难。
在现在的中文互联网上,AI机器人早就不新鲜了,微博的评论罗伯特、小红书的“点点”,个个都是靠程序催活的气氛“老手”。
更令人感到悚然的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就可以控制很多的AI机器人,并且还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AI图片和视频,令人防不胜防。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网络安全公司 Imperva 的数据显示,2024 年真人贡献的互联网流量连 50% 都不到,这是十年来机器流量头一回超过真人。
之前,“死互联网论”还被当作阴谋论,即便那个时候就有人指出,互联网看似一派热闹喧嚣之象,然而真正活跃于其间的“活人”实则屈指可数。
现在科技飞速提升,这些AI账号就学会了自己抓信息、写内容、发帖子,根本不用真人插手,灌水快、仿真度还高,想拦都难。
乍一看数据一片繁华之象,热闹非凡,但是每当深入探究便会发现,真实活人的痕迹早已经在喧嚣中被层层稀释,甚至消失殆尽。
说“死互联网”可能有点夸张,但大多数人都能感觉到:网上能信的话和能深交的“活人” 越来越少了。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才导致现在大家特别盼着“活人感”,而不是手机后面有着一个AI像机器一样回答着人的问题。
在当下,称赞一个人“有活人感”堪称至高赞誉,当人们长期经受算法与机器人的纠缠,那扑面而来的鲜活生命力,又有谁能不为之倾心呢?
众人所向往的,是健康自然的网络环境,既能在里面尽情展露本真自我,又能与真实灵魂倾心长谈,而不是面对冷冰冰的AI数据。
更关键的是,AI根本不了解人类的这种孤独,在AI眼里,人类就是一堆能分析、能预测的数据,没有谁是独一无二的,它就算再会讨好你,也可能突然胡说八道,怎么可能成为情感寄托呢?
虽说人机交互是挡不住的,但总得让真人的声音和经验不被机器吞没,不然真遇到事,去哪找实在的帮助和经验?
所以就有很多人在悄悄努力:有人坚持写长文、记日记,就怕自己的生活经验被千篇一律的模板吃了。
还有人干脆屏蔽了社交账号,选择自己去线下找朋友,靠三五好友来增添人气,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记忆。
这些努力看着小,却是真真切切在抵抗、在自救,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这些和三五好友聚会的细节里,能看见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样子。
就算挡不住机器人泛滥,至少能为自己留块净土,让互联网还能装下人们的信任和希望,毕竟那些在聚会现场说过的话,永远能跟丰盈的灵魂碰出火花。
结语从评论区的套话刷屏到社交圈的虚假互动,千万机器号早已织就一张“热闹”的网,49%的真人流量、首次反超的机器数据,都在印证互联网的真实正在被算法啃食。
我们看似被点赞评论包围,实则连句真心交流都难寻,看似好友列表满满,实则人心愈发疏离,那些程序制造的繁华,不过是掩盖“活人感”流失的假象。
互联网本应连接彼此,如今却成了套路与孤独的温床,当真实被稀释,或许我们更该警醒:别在机器营造的热闹里,弄丢了与同类真诚联结的能力,毕竟这才是网络最初的意义。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