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筱之战,织田的铁炮三段击不重要,重要的是奇袭和包围|文史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0:48 1

摘要:长筱合战,是决定织田与武田盛衰的著名战役,不过,关于此战,因为日本战国游戏中对“铁炮三段击”、“赤备骑兵的悲歌”等概念的一再炒作,反而掩盖了此战的本来面相。铁炮对骑兵并没有那么大优势,这一战织田信长胜在通过奇袭包围了武田军,逼迫其不得不在有利于织田德川联军的形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这样不会错过好文推荐

文/北条早苗

长筱合战,是决定织田与武田盛衰的著名战役,不过,关于此战,因为日本战国游戏中对“铁炮三段击”、“赤备骑兵的悲歌”等概念的一再炒作,反而掩盖了此战的本来面相。铁炮对骑兵并没有那么大优势,这一战织田信长胜在通过奇袭包围了武田军,逼迫其不得不在有利于织田德川联军的形势下作战,终获大胜。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两军的布阵

武田军在连吾川的布阵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本文是以《甲阳军鉴》为主、参考《长筱日记》、《菅沼家谱》等书来初步还原布阵位置的。

长筱合战前两军的进军路线

(黑色为织田德川联军,红色为武田军)

首先是武田军的右翼,由马场信春、土屋昌续、一条信龙、真田信纲、真田昌辉、穴山信君组成;中央部队,是由小幡信真、武田信丰、武田信纲组成;左翼布阵位置争议最多,由内藤昌秀、原昌胤、山县昌景、小山田信茂、跡部胜资组成,是武田军中拥有最大战力的一翼。

值得一提的是,小幡信真在《甲阳军鉴》中被记为小幡信贞(误记),在武田军出阵时因为生病没有出阵,长筱合战时出阵的是小幡一族的小幡播磨守昌高,当时小幡信真表示自己病愈后就会立马参阵,但是最终小幡信真有无前来参阵也并不清楚。因此《信长公记》中的“西上野小幡”指的到底是谁,实际上还需要深入探究。

在《甲阳军鉴》的记载当中,马场信春等人对阵的织田·德川联军的左翼是佐久间信盛、木下秀吉、明智光秀,但是明智光秀其实并未参加长筱合战,他这时候还留在京畿,因此这是《甲阳军鉴》的误记。

同样,佐久间信盛是织田家与德川家的外交取次,佐久间队多次出阵德川领支援德川家康与武田军作战,他也是在织田军本队到来之前就前往增援德川家康的军势。依照《甫庵信长记》的记载,此时佐久间队作为援军加势德川军,在右翼布阵,考虑到佐久间信盛的地位,《甲阳军鉴》中的记载应当是有误的。

因此,织田·德川联军的左翼可能是以织田信忠为首的美浓、尾张军势,中央部分也就是织田信长的本阵前方,是前田利家、丹羽长秀、羽柴秀吉、塙直政、泷川一益等将,联军右翼则是德川军以及佐久间信盛、水野信元等织田援军。

根据《甫庵信长记》的记载,佐久间信盛的军役达七千人,而水野信元也是三河国的统率三千兵力的豪族,因此即便此次二人没有动员全部兵力,也是相当大的一股军势。

从布阵的位置可以看出,武田军的精锐部队大多侧重于左翼,也就是联军的右翼,这是想采用先前织田·德川联军在“姊川合战”时的战法,以部分军队拖住敌军一翼(织田军),集中精锐部队击溃敌军较为薄弱的另一翼(德川军),再迅速迂回包抄将敌军击败的战法。

在姊川合战时,织田军正是以德川军拖住了战力较强的朝仓军、以精锐部队击败浅井军,再配合德川军迂回包抄朝仓军,最终取得胜利。

只是,织田信长自己就对这种战术运用得非常熟练,又怎么会让武田胜赖得逞呢?正是因此,佐久间信盛、水野信元等军势才会被织田信长命令加势德川军,让联军的左右两翼都非常强大。

鸢巢山的奇袭

五月二十日,武田胜赖与织田信长都认为对方中了自己的计策,在连吾川的两岸对峙了下来。

实际上,虽然武田胜赖舍弃了优势地形,但是因为两军隔河对峙,双方都不便于发起攻击,而长筱城下以及鸢巢山五砦的武田军仍然包围着长筱城,联军并未达到救援长筱城的目的,因此武田军在战场上仍然有着一定的主动权。

两军对峙并非长久之计,军粮消耗暂且不说,长筱城已经危在旦夕,即将弹尽粮绝。到那个时候,哪怕武田军没有对长筱城发起强攻,长筱城也不得不开城投降。织田信长需要想一个能够逼着武田胜赖不得不发起进攻的法子,最终他决定采用一个大胆的战术——奇袭鸢巢山。

长筱城二面环水,武田军在长筱城东南面的大野川对岸的山上修筑了君伏床砦、姥怀砦、鸢巢山砦、中山砦、久间山砦五砦,并任命武田胜赖的叔父武田信实作为五砦的总大将。

其中,君伏床砦是由和田兵部率领的西上野众防守、姥怀砦由三枝昌贞率领的足轻部队防守、鸢巢山砦由总大将武田信实防守、中山砦由名和、饭尾等浪人众防守、久间山砦由仓贺野、大户主从率领的西上野众以及和气善兵卫率领的原今川家臣防守。

鸢巢山五砦与进军有海原的武田军本队、包围长筱城的武田军一同组成了对长筱城的包围网,并且此地地形非常优越,可以直接监视长筱城内的动向。根据《牧野文斋遗稿》中的考证,鸢巢山五砦甚至有可能是武田军存放粮草的补给基地,因此才会被如此重视。

虽然在《三河物语》、《松平记》、《菅沼家谱》等书中奇袭鸢巢山是德川家的吉田城城代酒井忠次的建议,不过《信长公记》中却没有记载这件事。考虑到酒井忠次麾下都是当地的东三河众,因此熟知地形的他们提出奇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随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下发命令,命酒井忠次将德川军中善于使用弓箭、铁炮的士兵挑选出来,与麾下的东三河众一同组成两千人的德川奇袭部队。织田信长也从自己的御马廻众中挑选了两千人,并给他们配发五百挺铁炮,加势酒井忠次的奇袭队。

联军之所以给奇袭部队配发这么多的铁炮,一来是因为鸢巢山五砦的地形不利于徒步近战,相比之下火器、弓箭更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当鸢巢山五砦响起铁炮声以后,有海原的武田军自知后路被抄、腹背受敌,必将阵脚大乱。

根据《信长公记》的记载,五月二十日午后八时左右,酒井忠次率领奇袭队出发,越过了乘本川(丰川)以后,迂回进入丰川南部的山中,朝着鸢巢山前进。

另外根据《菅沼家谱》中的记载,此时奇袭队的向导是奥平定能与菅沼定盈,在进入山中以后,因为山里的夜路难以辨别,奇袭部队还在吉川村征用了当地的丰田藤助秀吉(不是丰臣秀吉)、近藤石见守等作为向导。

为了防止后队士兵迷路,丰田和近藤二人将绳子系在大树上作为路标引导他们,奇袭队这才得以在复杂的山间穿行,并最终接近离他们最近的久间山砦、中山砦与鸢巢山砦。

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奇袭队对以鸢巢山为守的武田军阵地发起攻击。酒井忠次率队悄悄接近鸢巢山砦,随后突然在砦外竖起军旗与指物,命铁炮部队朝着砦中射击。

丰川以南的山地地形非常复杂,也正是因此武田军完全没有料到会有奇袭部从南边的山里出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鸢巢山五砦瞬间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不过,武田军仍然对奇袭队发起了反击,武田信实甚至三度夺回了鸢巢山砦,直至战死为止。同时,三枝昌贞、和田兵部等其余三砦的主将也都死于战阵之中,鸢巢山五砦的武田军彻底崩溃,长筱城内的松平景忠等人也率军出城追击鸢巢山的败军。

奇袭队攻陷鸢巢山五砦后,将五砦焚毁,而长筱城下的武田军见到鸢巢山五砦沦陷,顿时军心动摇,开始崩溃,春日虎纲之子春日源五郎等二百余人遭到城中守军的追击战死,仅有小山田昌成一部对追击的奇袭队与守军发起反击,讨取了奇袭队中的松平伊忠等三百余人。

根据《松平记》的记载,长筱城包围网的崩坏,使得武田胜赖腹背受敌,有海原的武田军本队陷入了被敌军前后包抄的危局中,士气大跌,因此战败。

连吾川的交战

有的文章里说,鸢巢山五砦奇袭是发生在武田军与联军交战之后的事,特别是有的书里还说道,正是因为鸢巢山五砦的奇袭才使得正在苦战的武田军全军大崩。

那么,真的是如此吗?

根据《松平记》的记载,上午六时前后,武田军中有三骑武士试探着出击,在德川军阵前骑马来回奔驰,观察德川军的动向。而德川军中的内藤甚五左卫门、内藤弥次右卫门则骑马出阵追击,双方骑着马互相朝着对方射箭。

而根据《信长公记》的记载,鸢巢山五砦的交战时分在辰时(上午八时前后),而后织田信长为了更方便地指挥部队,将本阵移到了德川家康所在的弹正山台地,并严令禁止织田军出栅作战。不过《信长公记》中的后文又有提到连吾川的合战是从天刚亮就开始,到下午二时前后才结束的,似乎和前文有些矛盾。

另外,《信长公记》中武田军共发起过五波攻势,要是这么看来的话,这五波攻势中间的间隔未免也太长了些。

在《大须贺记》的记载中,双方交战的时间是在上午十一时左右到下午二时左右结束。结合上述的《松平记》、《信长公记》的记载,合战结束的时间在下午二时左右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信长公记》、《大须贺记》中武田军发起攻势的时间都在鸢巢山五砦失陷以后,因此交战时间在上午十一时左右是最有可能的。

《信长公记》中之所以会出现前后文矛盾的内容,估计是将《松平记》中两军在战前的对峙、对射弓箭、铁炮的这些小规模冲突都给包含在了合战之中吧。

在得知鸢巢山五砦沦陷以后,武田胜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若是撤军,必然会遭到连吾川对岸的联军追击,撤军途中也会被背后的联军奇袭部队阻击,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在原地静等的话,肯定也是不现实的,一旦奇袭队赶到有海原,武田军就真被联军前后包抄,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了。

因为对联军人数以及战力认识得并不充分,此时的武田胜赖可能仍然不知道联军的具体人数,也正是因此,他才会选择最后一个应对方案——下令朝着连吾川对岸的联军阵地发起进攻。

在武田胜赖看来,正面的敌军之所以躲在栅栏后不敢出战,很可能是因为战力不足而畏惧武田军。所以尽管此时后路已被奇袭队切断,只要武田军击败正面的敌军本队,后方的奇袭队自然也不战自败。

对武田胜赖来说,围攻长筱城的目的本来就是吸引德川家康出城野战,虽然此时己方已有小劣,但是依旧能够靠着武田军强悍的战斗力挽回局面。而对织田信长来说,武田胜赖已经完完全全落入了自己的圈套之中了。

根据《信长公记》的记载,双方的交战过程是这样的:

信长公来到了家康布阵的名为高松山的小山,看见敌军的动向,下令全军绝对不可以出击。(信长)调集了铁炮三千挺,以佐佐藏介(佐佐成政)、前田又左卫门(前田利家)、野野村三十郎(野野村正成)、福富平左卫门(福富秀胜)、塙九郎左卫门(塙直政)作为奉行指挥。随后,(我军)步兵靠近敌阵发起挑衅,因为遭到前后夹击,敌军的军势也开始进军了。

一番是山县三郎兵卫(山县昌景),敲着太鼓朝我军进攻,遭到铁炮的攻击后退却。

二番的正用轩(武田逍遥轩信纲)接替一番队进军,我军用足轻队引诱对方,对方一旦退却就立马追击。引自阵前,一声令下铁炮齐发,敌军过半倒在铁炮下撤退。

三番的西上野小幡一党以赤武者的姿态紧随其后发起进攻,关东众的善于骑马的武士在太鼓声下朝着我军阵地攻来。我方立即躲在遮蔽物后以铁炮迎击,半数以上敌军被击倒,几尽全灭后退却。

四番典厩(武田信丰)一党的黑武者接替前队攻来。虽然敌军的攻势不断,但是我方仍然没有任何部将率队出击,依旧以铁炮部队攻击,将其击退。

五番的马场美浓守也随着太鼓声发起攻击,我方防守,马场队也如同其他部队一样遭到攻击后退却。

五月二十一日自天亮开始至未时,我军朝着东北方向布阵,敌军各将不断交替着朝我军阵地进攻,许多将兵阵亡,随后人数锐减。敌军皆朝着武田胜赖的旗本聚集,认为已经难敌我军,朝着凤来寺的方向败退。在这时,我军正式发起追击。

从上文可以看出,武田军的进攻顺序依次是山县昌景(左翼)、武田信廉(中央)、小幡队(中央)、武田信丰(左翼)、马场信春(右翼)。武田军发起的前四波攻势都是以左翼和中央为主的,而在武田军左翼与中央的正前方,正是德川家康的阵地,这充分说明了武田军的战法正是想迅速击溃德川军,再配合右翼包抄织田军。

另外,与电视剧和电影不同,织田·德川联军一开始并非躲在栅栏后面迎击,而是以足轻部队向武田军发起挑衅,这是因为他们要配合鸢巢山的奇袭部队将武田军拖住,防止敌军撤退。不过,此时出栅的联军其实是德川军而非织田军,织田信长直到武田军败退以前,一直都没有命令部队出栅迎战。

在《大须贺记》中交战过程的记载如下:

信长的军势均在栅内防守,没有一人出击。另一方面,远江众与三河众组成的不满五千人的家康的军势,都出击到了栅栏以外。不过因为禁止骑马出战,因此无论身份高低均是徒步出击,混在一起作战。

因为酒井忠次带走了东三河众的缘故,德川军此时人数不足五千,但是他们仍然作为前锋出战。另外,《大须贺记》和《信长公记》都记载了联军的最初攻势全是步兵,这大概是因为担心有骑马武士为了抢功攻入敌阵破坏阵型的缘故。若是骑马武士与武田军近距离交战,两军必定会陷入混战当中,这样会导致联军的火器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即便开火,也很可能会误伤到己方士兵。

栅栏和铁炮不是信长取胜的关键

不过,在《大须贺记》中又有这样的记载:

大漥七郎右卫门(大久保忠世)、治右卫门(大久保忠佐)与内藤金市(内藤家长),在得到信长与权现大人的许可后,骑着马出栅巡视战况,在战场上特别显眼。

《三河物语》的记载中也有提到此事:

十万大军并非全部在栅栏外,只有足轻在作战。信长军全都在栅栏内作战,而家康军中的大久保七郎右卫门尉(大久保忠世)、同治右卫门尉(大久保忠佐)兄弟则出阵。兄弟俩乱入战场,在敌军进攻时引军后撤,敌军后撤时率军进攻,许多军势的人们都根据二人挥动的采配来行动。

信长看到此事,下令询问到:“家康军前方的金色翅膀扬羽蝶指物和浅黄色石饼指物是敌军还是我军?快去,看看是敌是我。”

信长的命令传达到了家康阵中,家康回答道:“不,那不是敌人,是我的谱代家臣。金色翅膀的是大久保七郎右卫门尉、石饼指物的(武将)兄长。浅黄色石饼指物的是大久保治右卫门尉,扬羽蝶翅膀指物的(武将)弟弟。”

后来在江户时代绘制成的《长筱合战屏风》中,大久保兄弟率领的德川军铁炮队在栅栏之外朝着武田军射击,而北部的织田军铁炮队则全部都在栅栏内开火。说明此画的作者在创作之时,也下了相当大的工夫去研究考证。

武田军败退

有的书里说道,武田军在长筱合战时是先胜后败,武田军一度攻入联军的栅栏之内取得优势,最终因为人数原因和后劲不足无法扩大战果导致失败。

实际上在长筱合战当中,有记载死于栅栏附近的武田军武将仅有土屋昌续一人(《甲阳军鉴》),其部下军势也伤亡惨重。《甲阳军鉴》还提到,武田军中也有攻入三重栅栏之内的人,但是因为攻入栅栏之际军势已经伤亡殆尽,根本无力回天。

另外,根据《本多家武功闻书》的记载,武田军中的内藤昌秀军势也攻入了德川军三重栅栏中的第二重,被本多忠胜击败,讨取了二十余名敌人首级。

江户时代马场信春的同心众村越藤左卫门的曾孙、米泽藩藩士村越松正也在记录祖先武功时写到,曾祖父村越藤左卫门曾与马场信春、山县昌景等人三度与织田军交战,一度取得优势,但是三度都被丹羽长秀击败,最终因山县昌景等人战死而败退。

不过,按照上文所述,同山县昌景对阵的并非是织田军而是德川军的大久保兄弟,马场信春与山县昌景的布阵位置也是一左一右,因此这份史料的可信度就得打些折扣了。

根据武田胜赖在战后写给家臣上野介和冈修理亮的书信中显示,武田胜赖提到武田军自先众攻势开始就一直处于劣势。从内藤昌秀军突入栅栏后战死二十余人来看,武田军是有可能冲到联军的栅栏内的,但是这并非是什么取得优势的军势,而是在联军铁炮攻击下的漏网之鱼而已。也正是因此,栅栏内寥寥无几的武田军根本就无力立足,更别提什么“扩大优势战果”了。

武田胜赖不断地发起五波攻势的战法,是想要趁着联军的铁炮、弓箭射击间隙之际,能有军势突入敌阵,但是因为误判了联军人数、联军的远程武器数量以及武田军需要渡过连吾川才能攻入敌阵的因素,使得武田军在进攻途中就伤亡过半,即便有武田军突入联军的栅栏内,也已经算不上是一股军势了。

根据《松平记》的记载,武田军诸队在攻势失利后朝着武田胜赖的本阵聚集,武田信丰与小山田信茂也巩固了自军的阵地。见到武田军退却的联军认为武田军已经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攻势了,便从栅栏内一起冲出,大喊着朝着武田军袭来。尽管武田军的残存部队奋死抵抗,却依旧不是联军的对手,最终全军崩溃。

在《信长公记》、《松平记》的记载之中,武田军是在未刻(下午二时左右)崩溃的,而在天正五年记录的高野山成庆院的《甲斐国供养帐》中,也记载着山县昌景是在未刻战死。

《甲斐国供养帐》是同时代的史料,应该是根据长筱合战的参战者供词记录的,这说明山县昌景是为了掩护武田胜赖的撤退才在追击战中战死,而不是死在之前的攻势之中。

另外,在《甲阳军鉴》的记载中,穴山信君并未参与这场合战,而是朝着燕峰山方向撤退。撤退之际,穴山信君本人还单骑脱离了军势疾驰到武田胜赖的本阵当中,质问武田胜赖是不是想要“将信玄时代以来的家老众全都杀光?”这件事是否属实不知,但是在《当代记》之中,穴山信君确实也是反对交战的家臣之一。

不过,《甲阳军鉴》当中反对交战的小山田信茂却也在此战中掩护武田胜赖撤退,根据战后小山田信茂写给御宿监物的书信中提到,自己这次掩护胜赖撤退虽然成功,但是实际上是十分丢脸的。

按照小山田信茂所言,武田胜赖早在午刻(中午十二时)就已经撤退了,这说明在前几波攻势发生以后,武田胜赖认为取胜无望便丢下部队逃亡了。

武田胜赖在侧近土屋昌恒、初鹿野传右卫门尉两人的掩护下撤退,随后为了护卫武田胜赖,堂兄弟武田信丰也率领部分士兵追来。

在《甲阳军鉴》的记载中,武田胜赖的马在途中因为过于疲惫跑不动了,家臣河西肥后守便将自己的马献给了武田胜赖,而他则骑着武田胜赖的马返回战场,最终战死。根据《信长公记》的记载,武田胜赖的坐骑在这一战中被联军俘获,因此这则逸话很可能也是真的。

而武田军的剩余部队,为了掩护主君撤离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殿后作战,武田军的重臣山县昌景、马场信春、内藤昌秀等人均舍弃逃生的机会,在殿后中壮烈战死。

武田四名臣战死三个

本文节选自北条早苗的新作《织田信长》,目前已出“织田信长的崛起”、“室町幕府的终章”两册,作者运用新出史料,一扫关于日本战国的诸多俗见,为读者厘清日本战国乃至日本史的真实逻辑,大司马强烈推荐!

购书地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abbucket=3&id=956770520150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abbucket=3&id=959165157104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来源:文史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