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高至145%!美国人组团代购中国货,反向代购原来不是为了挣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20:33 1

摘要:那些曾经被不少人吐槽的国货,又是如何走进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闯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文|娱妮啵啵

编辑|娱妮啵啵

中国制造为什么能征服全世界?

那些曾经被不少人吐槽的国货,又是如何走进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闯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从最早的老干妈、联想、海尔,到近年来的华为、小米、比亚迪、石头科技,这些品牌纷纷赢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

以联想为例,在个人电脑和移动技术领域,其海外市场收益占比高达 72%。

再看比亚迪,2016 年以全年 10 万辆的销量成绩,登顶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榜首。

从最早凭借性价比打开海外市场的老干妈、联想、海尔,到近年来以科技实力突围的华为、小米、比亚迪。

中国品牌的出海路径不断升级,赢得的也早已不只是认可,更是海外消费者主动选择的偏爱。

以联想为例,在个人电脑和移动技术领域,其海外市场收益占比高达 72%,产品覆盖全球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商务人士的常用设备,更成为不少海外学生群体的首选。

再看比亚迪,2016 年便以全年 10 万辆的销量登顶全球新能源车榜首。

如今在挪威、德国等汽车工业强国,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街头巷尾的绿色身影,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鲜活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一场“反向代购”风潮正在欧美、澳洲的华人圈悄然兴起,甚至逐渐影响到当地本土消费者。

以往,国人常托海外亲友代购奢侈品、美妆、电子产品,如今风向却彻底反转。

海外华人开始组团代购中国商品,小到文创手作、网红零食、智能家居配件。

大到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小型家电,这些带着“中国印记”的产品,因设计贴心、功能实用、性价比突出,成为海外圈层的新宠。

有人专门搭建跨境代购群,帮海外同胞抢购国内电商平台的促销商品。

还有人在社交媒体分享“反向海淘”攻略,教外国人如何通过转运平台购买中国好物。

这种“从中国买向世界”的趋势,正是国货实力提升的生动证明。

很少有人意识到,论国货出海的历史,中国本就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与“王者”。

2000 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大漠风沙与重重阻隔,打通了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等商品,沿着这条古道运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那些色泽艳丽、质地柔滑的丝绸,一度成为罗马贵族彰显身份的象征。

600 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驾驶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串联起跨越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茶叶、丝绸通过远洋航线,抵达东南亚、中东、东非等地,成为促进全球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上千年来,古代中国输出的多是工艺精湛、技术独特的手工艺品,除了丝绸,陶瓷更是明清两朝的代表。

中国向欧洲出口的瓷器约 1.5 亿件,从青花瓷的素雅、粉彩瓷的艳丽到珐琅彩的精致,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的智慧与东方美学,成为欧洲宫廷与贵族收藏的珍品。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凭借独有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我国出口的是高附加值的手工制品,进口的则多是香料、象牙、农作物等原材料,大量白银等外汇流入中国,形成了东方输出技艺,西方输送资源的贸易格局。

这种优势的背后,是中国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技术。

以陶瓷为例,从选料时对高岭土的严苛筛选,到制坯时对器型的精准把控,再到施釉时对釉色的巧妙调配,最后到烧制时对窑温的精准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复杂的技艺。

尤其是釉料配方与窑火控制,更是古代工匠历经数代传承与改良的核心机密。

正因如此,欧洲各国曾长期无法仿制中国瓷器 德国物理学家埃伦・弗里德从 1706 年开始研究仿制。

耗时 9 年也仅掌握皮毛,造出的瓷器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远不及中国瓷器的品质。

为获取陶瓷技术,欧洲甚至派遣大批人员以传教士、旅行家的名义来到中国,他们表面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实则暗中观察陶瓷制作流程,试图窃取核心技艺。

为守护技术秘密,瓷都景德镇曾制定严格规定,严禁外国人在此过夜,防止他们深入接触工坊核心环节。

即便如此,技术外流的风险仍未完全消除法国派遣的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潜伏十余年,一边传播宗教,一边与陶瓷工匠建立联系,通过长期观察与记录,逐步掌握了瓷器制作的关键步骤。

最终通过书信将技术传回法国,才让欧洲真正学会烧制瓷器。

这一历史细节足以说明,在手工业时代,中国的技术水平在全球遥遥领先,这种优势直到 20 世纪初才因工业革命的差距逐渐扭转。

1915 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商品获得了1200多枚奖章。

只不过认真观看就能发现,获奖品类多集中在酒类、茶叶等传统农产品与手工艺品,如贵州茅台酒、安徽祁门红茶等,仍未脱离“传统”范畴。

西方各国展出的则是电灯、电话、蒸汽机、汽车等工业产品,彰显着电气时代的技术实力。

这个时候的中国,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与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的西方形成鲜明对比,国货出海也随之陷入低谷。

直至新世纪,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 凭借成本优势与产能规模重新走向世界。

2009 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Made in China” 的标签遍布全球超市与商场。

但初期的 “中国制造”,也面临着 “便宜货”“山寨”“低端” 的刻板印象,甚至出现过国人远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

这一事件虽刺痛了中国制造业,却也成为推动国货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此后的数十年,中国企业开始深耕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

从攻克芯片、屏幕等核心技术,到优化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再到构建全球化的服务网络,国货逐渐摆脱 “低端” 标签。

2019 年,“消费升级” 成为市场共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与品牌价值的追求日益提升,国货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认可。

更在海外市场实现 “高端突围”的华为 5G 技术、小米的智能生态、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纷纷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型。

反向代购潮的兴起,正是这一转型的直接成果。

当海外消费者为中国的智能家居、数码产品、文创好物买单,当华人圈将 “从中国代购” 视为日常。

这背后不仅是产品性价比的胜利,更是中国品牌以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自信姿态,在全球舞台上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