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才明白,把“顶级战将”让给了曹丕,是蜀汉最大的损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20:19 1

摘要: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冰冷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为垂死的刘备铺设最后的道路。

白帝城的行宫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死亡气息。

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冰冷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为垂死的刘备铺设最后的道路。

刘备躺在龙榻上,面色枯黄如深秋落叶,呼吸微弱如游丝,只有那双曾经锐利的眼睛,仍固执地望向北方。

仿佛要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个他永远无法再相见的人。

药香与熏香交织,却掩不住生命流逝的气息。内侍跪在榻前,双手捧着药碗,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陛下,该进药了。”

刘备恍若未闻,干裂的嘴唇微微颤动,喃喃自语:“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内侍不解其意,只当是皇帝病中的呓语。殿中烛火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唯有随侍在侧的诸葛亮明白那句话背后的千钧之重。

他轻摇羽扇,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那里面有痛惜,有遗憾,更有对往事的无尽追思。

“军师啊,”刘备忽然转过头来,浑浊的双眼竟清明了几分,声音也清晰了许多,“你说,若是夷陵之战时,我听了公衡的分兵之策,今日会是何等光景?”

诸葛亮没有回答。

羽扇停顿在半空中,他的思绪飘回了三年前那个改变蜀汉命运的决定。殿外的风声呜咽,仿佛万千亡魂在哭泣。

章武元年,夏。

长江水湍急东流,江岸上,战旗猎猎作响,七万蜀军沿江扎营,营寨连绵数百里,蔚为壮观。

中军大帐内,刘备面色铁青,手中的战报已被捏得变形——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斩首。

消息传来,整个蜀汉为之震动。

“陛下,此时伐吴实非良策啊!”诸葛亮苦劝,声音中带着罕见的急切,“曹操虽死,曹丕篡汉,北方局势未稳,我们应当联吴抗魏才是。若与东吴开战,只会让曹丕坐收渔利。”

赵云跪地恳求,铠甲与地面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陛下,我们的目标是曹氏,非孙权。若先灭魏,则吴自服。关将军之仇,他日必报,但非此时啊!”

刘备猛地一拍案几,眼中布满血丝:“云长与朕恩若兄弟,桃园结义之情,岂能忘怀?此仇不报,朕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他的声音在帐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帐中众将无人再敢劝谏。就在那片死寂中,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陛下若必欲东征,臣请为先锋试探虚实,陛下宜为后镇。”

说话的是镇北将军黄权。他向前一步,铠甲铿锵,继续道: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率一军在前,若形势有利,陛下可全军压上;若战事不利,我军退路可保无虞。此乃万全之策。”

刘备皱眉:“公衡是认为孤会败?”

“臣不敢,”黄权躬身,声音不卑不亢,“只是用兵之道,当虑胜亦虑败。江东水网密布,陆逊又非庸才,万一...”

“没有万一!”刘备打断他,挥袖转身,“孤亲率大军顺流而下,势如破竹,何须分兵?东吴小儿,岂堪一击?”

黄权还要再劝,刘备已挥手止住:“朕命你督江北诸军,防魏国偷袭即可。此事不必再议。”

黄权张了张口,最终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臣...领旨。”他退出大帐时,回头望了一眼正在研究地图的刘备,眼中满是忧虑。

陆逊的火攻计让刘备七百里连营化为一片火海。

时值盛夏,东南风劲吹,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蜀军将士在烈焰中奔逃惨叫,冯习、张南等大将相继战死,尸横遍野,江水为之染红。

江北高地上,黄权率领的一万五千军士眼睁睁看着南岸化为炼狱,却因江水阻隔,无法救援。

将士们握紧兵器,目眦欲裂,却无能为力。

“将军!南岸全线溃败,陛下不知所踪!”探马来报,脸上满是烟灰和血污。

副将急切问道:“将军,我们是否立即渡江救援?或许还能救出陛下!”

黄权遥望南岸火海,痛苦地闭上眼睛。

当他再次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来不及了...陆逊既用火攻,必在沿岸设伏。我军若渡江,只会自投罗网。”

“那该如何是好?归路已被吴军切断,我们...”

黄权沉思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终于,他缓缓开口,每个字都重若千钧:“为将者,当为士卒谋生路。如今前有吴军,后无退路,唯有...向北。”

“向北?那是曹魏的地界啊!这是投降!”

“曹丕刚篡汉自立,正欲彰显其正统。我等若降,他必以礼相待,以示宽宏。”黄权语气坚定,“总好过降吴,那才是真正辜负了陛下。保住这些将士的性命,将来或许还有回归故土之日。”

听说黄权率军来降,曹丕亲自出迎。

宫殿巍峨,旌旗招展,魏国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注视着这位来自蜀汉的名将。

黄权不卑不亢,率部受降。他身着整洁的铠甲,虽经苦战,仍保持着将军的威仪。

“闻将军来归,朕心甚悦!”曹丕笑道,声音在宏伟的宫殿中回荡,“蜀汉小朝廷,偏安一隅,岂是久居之地?将军来投,真明哲保身之智举。”

黄权正色道,声音清晰而坚定:“臣受主公厚恩,本不当降。然为麾下将士性命计,不得不如此。陛下若以臣为不忠,臣请就此归田。”

曹丕闻言更加欣赏:“好个忠义之士!朕就喜欢这样的直臣。朕封你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加车骑将军。”

黄权在魏国受到厚待,但他从未诋毁过蜀汉。一次宴会上,曹丕戏问:“你弃暗投明,远离刘备,心中可念故主?”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黄权身上。

他坦然抬头,声音平静却有力:“臣与刘备、孔明先生推诚相见,深知其为人。臣降魏非本心,乃形势所迫。陛下既问,臣不敢不以实相告:无日不思念故土,无时不挂念旧主。”

曹丕非但不怒,反而抚掌赞叹:“真忠臣也!朕得将军,如得至宝。”

自此,曹丕对黄权更加敬重。

白帝城。

病榻上,刘备已到弥留之际。

当他听说黄权在魏国的种种言行,不禁老泪纵横。泪水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滴在龙袍上,化作深色的印记。

“黄权不负朕,是朕负了黄权啊...”他对诸葛亮道,声音嘶哑如破锣,“若当日听其分兵之策,何至有今日之败?朕不仅折损七万将士,更失一臂膀!”

诸葛亮默然。

他深知黄权之才——此人能文能武,深谋远虑,若在蜀汉,足可独当一面。

有他镇守汉中,曹魏绝难越雷池一步;有他辅佐北伐,何愁中原不复?想到此处,诸葛亮心中涌起一阵刺痛。

“陛下不必过于自责,当时...”诸葛亮试图安慰,却不知从何说起。

刘备摇头打断,呼吸变得急促:“军师不必宽慰。朕知你心中明白,黄权之才,堪比两个魏延。魏延虽勇,却少谋略;黄权则智勇双全,实乃国之栋梁。”

他喘息片刻,继续道,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力:

“孤这一生,最悔不是伐吴,而是未听黄权之谏。这一失误,不仅让蜀汉损兵折将,更是将他逼到了曹丕那边...”

话音未落,刘备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面色由黄转白。诸葛亮急忙上前扶住,却见刘备已气若游丝,目光开始涣散。

“告诉公衡...朕不怪他...”这是刘备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随着他生命的终结,飘散在药味弥漫的空气中。

建兴五年,汉中。

诸葛亮站在军事地图前,眉头紧锁。第四次北伐因粮草不继再次无功而返。帐外秋风萧瑟,卷起枯叶无数。

“丞相,若是黄车骑还在,我军后勤断不会如此艰难。”参军杨仪低声道,声音中满是遗憾,“记得当年先主取益州时,黄车骑负责粮草调度,从未有误。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他也能化险为夷。”

诸葛亮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凝视地图上的祁山方向。

他想起了黄权早年的建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如今汉中虽在,却因人才匮乏,防守维艰。若是黄权在此,以他对汉中的了解和治理之才,何至于让北伐大军为粮草所困?

“报!魏延将军与杨长史又起争执!”卫兵匆忙来报,打断了诸葛亮的沉思。

诸葛亮叹息一声,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若黄权在,以他的威望和智慧,足以调和诸将矛盾,何至于让自己事必躬亲,心力交瘁?黄权不仅善于治军,更懂得如何凝聚人心,这是蜀汉如今最缺乏的。

他不由得想起刘备临终那句话:“黄权之才,堪比两个魏延。”如今想来,先主此言非虚。

只是历史没有假设,失去的人才再也回不来了。这个认知像一块巨石压在诸葛亮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窗外秋风愈烈,五丈原的方向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不祥之兆。

诸葛亮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蜀汉的未来,将会如何?他没有答案,只留下一声长叹,消散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那声叹息里,不仅有对过去的悔恨,对现在的忧虑,更有对未来的无尽担忧。

一个原本可以不同的结局,一个本该并肩作战的英才,都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缕青烟,再也抓不住了。

来源:文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