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春天,北京电影洗印厂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要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成彩色舞剧影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1年春天,北京电影洗印厂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要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成彩色舞剧影片。
那时候没人想到,这部片子里一个原本戏曲里的动作,竟然成了芭蕾舞台上最惊心动魄的瞬间。
先不说影片怎么拍的,先说说这个动作——“倒踢紫金冠”。
最早这个词在京剧里出现,讲的是花旦或武生打斗时,脚往后猛踢,踢得高、踢得准,甚至能碰到自己头上的发冠。
京剧舞台上这种动作常有,但放在芭蕾舞里,还是头一回。
那年春天,薛菁华第一次在排练厅里尝试这个动作时,周围人都不敢说话。
她没说一句话,只是点了点头。
音乐响起,她起跳、转身、后踢,动作干净利落,落地几乎无声。
导演李承祥看完之后,只说了一句:“就这个动作,进电影。”
可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薛菁华那时候已经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台柱子,可为了这个“倒踢紫金冠”,她练了三个多月。
每天早上不到六点起床,先压腿、拉筋、跳组合。
练完一遍,再来一遍。
她说:“动作不是难在技巧,是要跳进去,要跳出吴清华当时的那股劲儿来。”
那会儿拍戏也不容易。
片场的灯光设备不够用,舞台背景都是人工涂刷。
为了营造“土牢”的氛围,布景师在墙上用墨水和煤灰混合调色,还专门找了旧铁链子吊在角落。
拍那场“踢老四、冲出牢门”的镜头时,薛菁华穿着厚厚的舞鞋,跳了十几次。
导演喊停时,她脚踝已经肿了,脱下鞋来,袜子上全是血。
说起来,这部舞剧最早首演是在1964年,但能拍成电影,是文化背景变了。
那时候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革命样板戏”,舞台艺术必须服务政治。
传统戏曲、文学、音乐全得改头换面。
芭蕾原本是欧洲宫廷艺术,讲究优雅、浪漫、贵族气息。
可是在中国,它要讲的是阶级斗争、革命英雄。
这事儿在当时也不是没人质疑。
有些老舞蹈家悄声说:“脚尖鞋能跳战斗?芭蕾能演女兵?”可后来,《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一场接一场,观众热烈得不得了。
连外宾都说没见过这样的芭蕾。
那时候中央芭蕾舞团配备的演出服,有军装、短裤、八角帽,全是按实战标准做的。
连武器道具也严格按照解放军标准制作。
演员们不仅要跳,还得学打枪、投弹、格斗。
有一次排练“女兵练枪”群舞,十几个演员在训练场上连续跳了两个小时,很多人手臂都抬不起来。
但最难的不是体力,而是“怎么把芭蕾跳得像打仗”。
这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事。
编导组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芭蕾的“战斗语言”。
后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中国传统舞蹈的“探海翻身”、“串翻身”等动作加入芭蕾套路里,再结合京剧里的身段和形体。
硬是打通了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艺术形式。
有一次,老团长李承祥在排练场上对一位年轻演员说:“你这个眼神不对,吴清华不是在跳舞,是要冲出去拼命的。”短短一句话,定住了整个排练场。
再说回电影。
电影上映后,反响出乎所有人意料。
不仅在国内万人空巷,送到国外也引发轰动。
法国《世界报》评论说:“中国芭蕾第一次用脚尖跳出了政治的力量。”而在日本、朝鲜、东德等地,《红色娘子军》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代表之一。
17年后,1992年5月23日,这部剧再次复排。
那天晚上,第三代“琼花”冯英站在国家大剧院的后台,双手冒汗。
她回忆说:“我不怕跳,但怕跳得不像。”那场演出,她的表演被老一辈艺术家评价为“有点味道了”。
复排期间,老团员万琪武、薛菁华都亲自指导。
每个手势、每个脚位、每个眼神,都要一遍遍打磨。
冯英说:“他们对我说,‘你得下部队去看看真女兵怎么走路、怎么说话’,不然跳不出那个劲儿来。”
那年夏天,冯英真的下了部队,跟着女兵一起训练、生活、吃饭。
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兵擦枪,手上都是油污,却还笑着说:“擦干净了,才能打得准。”她当时心里一震。
回到排练厅后,才真正跳出了“军人”的那股精气神。
今天,这部剧已经传到了第六代“琼花”。
中央芭蕾舞团每年都会选拔新演员,但《红色娘子军》的挑选标准一直没变:不仅要跳得好,还得像、得真、得有魂。
有一位年轻演员说:“我最怕听老师说‘你不够硬气’。
那不是技术问题,是气质问题。”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说这不是芭蕾。
参考资料:
李承祥、蒋祖慧、王新华,《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经典剧目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冯英口述,中央芭蕾舞团档案馆资料,《“琼花”的传承》,1993年内部资料。
林克欢,《芭蕾在中国:从宫廷艺术到样板戏》,三联书店,2005年。
《人民日报》1971年6月20日,《“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影片首映盛况》。
来源:秋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