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冰陆运赤道!RTL电台设北极运冰挑战,挪威人用玻璃棉觅商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9:05 1

摘要:1958年秋,法国卢森堡广播电台RTL抛出一个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从北极陆路运冰至赤道,每成功运输一公斤冰块,奖励10万法郎,奖金不设上限。

1958年秋,法国卢森堡广播电台RTL抛出一个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从北极陆路运冰至赤道,每成功运输一公斤冰块,奖励10万法郎,奖金不设上限。

挑战条件极为严苛,禁止使用任何制冷设备,空运被限制,海运只能在必要情况下使用。

在当时的法国,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质疑RTL炒作,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哗众取宠。

不到三个月后,远在挪威的一个企业决意接下这个挑战,并借机做了一场轰动欧洲的品牌营销。

1958年,这项挑战被RTL冠以“赤道运冰挑战赛”的名义对外公布。

设想中的路线将跨越北欧、中欧、北非,穿越撒哈拉沙漠,最终抵达赤道地区。

在当时,10万法郎可以买下法国城市中几平米的房产,“奖金不设上限”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获得数亿法郎的回报。

这种设定,让不少人怀疑RTL只是用来吸引眼球。

RTL电台当时的背景也值得一提。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卢森堡、面向法国受众的私人广播电台,RTL在1950年代末正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欧洲一台”海盗电台。

后者节目尺度大、形式新颖,迅速吸引了大量听众。

RTL急需一场能吸引公众注意的大事件来扳回流量。

于是,“不设上限的奖金”与“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合,成为RTL赌上的一局。

很多人将这场挑战当成笑料,但在挪威,有人却看到了机会。

这人叫比尔格·纳提克,是挪威Glassvatt公司的总经理。

Glassvatt是一家专门生产玻璃棉的企业,玻璃棉是当时尚未普及的保温材料。

在了解挑战细节后,纳提克迅速召集工程团队进行技术评估,希望借这场挑战为自家产品打响知名度。

工程师们计算后发现:如果将一块重达3—5吨的冰块用玻璃棉密封,控制环境条件合理的话,经历数周长途运输后,其融化率也能控制在10%以内。
这意味着,即使得不到奖金,也能通过这场挑战在欧洲范围内打响玻璃棉的保温效果。

从一开始,Glassvatt的目标就是品牌曝光。

项目交由公司工程师克莱文负责。

他公司内外闻名的“社交专家”。

在确定技术可行后,克莱文开始广泛拉赞助。

他找到壳牌石油,提出合作:你们提供燃料,我们在媒体采访时提你们的名字。
壳牌很快答应,并追加润滑油等物资。

消息传出后,赞助纷至沓来。

法国雷诺与瑞典斯堪尼亚两大卡车制造商甚至为争夺“运输卡车冠名权”互相抬价,最终斯堪尼亚获得机会。

这场挑战演变为一次跨国品牌营销事件。

挑战尚未开始,Glassvatt就收获了巨大的商业关注与资源支持,项目接近“零成本”启动。

在Glassvatt准备出发时,RTL电台宣布取消挑战,理由是“公证文件已过期”。

这一举动引发舆论风暴,各大媒体与公众纷纷指责RTL“言而无信”。

RTL内部的真实考量是,他们意识到Glassvatt可能真的能完成任务——这将意味着高达数亿法郎的赔付。

面对挑战取消的消息,Glassvatt高层重新评估了项目。

他们发现,哪怕没有奖金,凭借已有的赞助和关注度,项目仍然可以为公司带来商业回报。

于是,他们决定继续完成运输任务,将其转变为一次彻底的商业巡展。

1959年2月,运输冰块的准备工作完成。

克莱文团队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用特殊方法将多个小冰块合成一块重达3050公斤的整块冰。

冰块被封装进一个金属容器,内部使用玻璃棉、沥青等材料实现多重隔热,底部安装水龙头监测融化情况。

2月22日,冰块车队启程,首站是挪威首都奥斯陆。

途中,媒体、公众、企业纷纷关注这场“没有奖金的挑战”。

Glassvatt用实际行动证明:掌控好传播节奏与资源配置,就可以从“荒诞”中找到真实的商业价值。

这场挑战没有赢家,却也没有失败者。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