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见的大尺度国产刑侦剧,何以成为近期收视第一?

B站影视 2024-12-08 19:39 3

摘要:20余年前,重案实录刑侦剧红极一时,许多改编自真实大案的刑侦剧在荧屏播出,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阴影”。但2004年后,因为政策紧缩,它们一度在荧屏消失,直到2014年的《湄公河大案》才稍微解禁。但这10余年来,重案实录刑侦剧仍然凤毛麟角、几近于无。

沉寂许久爱奇艺,终于再次凭借一部现实主义大剧《我是刑警》冲出重围。这几乎是平台下半年唯一拿得出手的剧集,堪称平台“救星”。

悬疑剧的热潮中,虽然形形色色的刑侦剧非常多,但《我是刑警》是相当罕见的重案实录刑侦大剧。

20余年前,重案实录刑侦剧红极一时,许多改编自真实大案的刑侦剧在荧屏播出,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阴影”。但2004年后,因为政策紧缩,它们一度在荧屏消失,直到2014年的《湄公河大案》才稍微解禁。但这10余年来,重案实录刑侦剧仍然凤毛麟角、几近于无。

《我是刑警》多少能让观众领略重案实录刑侦剧的魅力,填补了类型空白。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些年来,悬疑剧层出不穷,它们以惊心动魄的犯罪现场、错综复杂的案件线索为卖点,吸引大量观众的眼球。

尽管这些案件显得惊心动魄,有时令人毛骨悚然,但由于其明显的虚构色彩——比如很多悬疑剧都是把背景搬到虚构的东南亚城市,观众在观赏时往往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超脱的心态。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悬疑剧中的大尺度案件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非令人担忧的事实。

《我是刑警》剧照

《我是刑警》这类重案实录刑侦剧则不同。

它带有强烈的纪实性,剧中所发生的“重案”都是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并且,它们都是“重案”,即情节严重、影响重大、侦破过程复杂的刑事案件,涉及暴力、凶杀、抢劫等严重犯罪行为,对社会安全和公众心理造成巨大冲击。

《我是刑警》从1990年代开始讲起,故事一直延续到当下。目前剧情涉及的几个案件,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过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一个案件,改编自1995年发生在黑龙江省鹤岗市的震惊全国的“1.28”持枪抢劫案。四名持枪歹徒身着伪装,闯入南山矿的值班室和保卫科,与值班经警和保卫科人员展开激烈枪战。短短十几分钟,造成11人死亡,其中包括9名经警和保卫人员,以及一名小男孩。

第二个案件,改编自1999年结案的鹤岗李树清团伙粮库盗窃案。团伙通过挖地道盗窃国家的粮油,地道内通风、照明、通讯设备一应俱全,最宽的地道甚至可以跑小型货车。两年间,他们从黑龙江流窜到山东,共盗窃粮油近500吨。

第三个案件,改编自2002年黑龙江牡丹江市发生的母子被杀案。离异的女子在舞厅结识一男子,发展为情人关系。男子只想玩弄感情,并无结婚打算,在女子的紧逼下,男子动了杀心,残忍杀害母子俩,孩子被害时年仅12岁。事后他试图销毁证据,但留下了半枚血指纹,成为破案的关键。

第五个重案改编自周克华案。这是一起横跨四省、持续八年的恶性持枪抢劫杀人案。自2004年起,周克华在江苏、湖南、重庆等地多次作案,共杀死11人,抢走巨额现金。警方经过艰苦追捕,于2012年8月14日将其击毙……

重案呈现,勾起不少观众的“童年阴影”。对于那个年代的亲历者而言,当年真实发生的重案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关联着焦虑、恐惧与不安的生命体验。《我是刑警》豆瓣短评区一个网友的说法很有代表性:“鹤岗那个案子是我的童年阴影,当年没破之前都不敢出门。”

《我是刑警》所涉及的重案,更多是发生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有些悬案是拖到2010年代才告破。

重案更多取材自这一历史阶段,一方面是因为那个复杂的年代,刑事大案频发,破案过程曲折,为创作提供了比较好的素材。

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大规模下岗、沿海地区私营经济崛起、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等一系列变化,使得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规则尚未完全建立,社会矛盾频发,各种刑事大案的发生频率很高。

有一个侧面佐证的办法:在中国知网上标题栏同时输入“侦破”“纪实”这两个关键词,选择“期刊”类型,可以发现1994年到高峰期的2003年,平均每年都有40-70篇的刑事大案侦破实录(这只是限定检索条件下的数量,2013年后都是个位数)。当时刑侦纪实文学很流行,很多大案在侦破后,会有相关侦破纪实刊发在纸媒上。稍微翻阅就会发现,刑事大案遍地开花,各种各样的犯罪手法触目惊心。

得以刊载出来的是成功侦破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囿于当时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刑侦条件落后而成为悬案,甚至至今未破。

另一方面,2000年前后,电视荧屏出现过以1990年代的刑事大案为背景的刑侦剧热潮,《我是刑警》接续了这一脉络。就像《我是刑警》改编的第一个大案,1999年播出的《犯罪升级》就原原本本改编过。

所以,《我是刑警》勾起的“童年阴影”,不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刑事大案,也包括荧屏中播出的重案实录刑侦剧。作为当年的“电视儿童”,我可没少被彼时一些大尺度的国产剧吓出阴影。

比如1994年的《9·18大案侦破纪实》,取材于1992年开封特大文物被盗案;1996年的《金海岸》,取材自海南黑帮刘进荣的犯罪实录;1999年播出的《刑警本色》,取材自内江“94.5.8”涉黑枪杀案;1999年播出《惊天大劫案》,取材自发生在1995年的12.22番禺抢劫运钞车案;2002年播出的《中国刑侦1号案》(又名《末路1997》),取材自重大连续杀人案犯白宝山的犯罪实录……

但这股创作热潮,在2000年初就逐渐偃旗息鼓。

《湄公河大案》剧照

2001年起,原国家广电总局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公安题材影视节目制作、播出的通知》,对相关作品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与限制。2004年,原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发布《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确禁止此类剧集在黄金时段播出,对表现大案要案或表现刑事案件的电视剧、电影片、电视电影、电视专题节目中展示血腥、暴力、凶杀、恐怖的场景和画面,要删减、弱化、调整。重案实录刑侦剧的市场空间被大幅压缩,许多项目被迫取消或推迟。

2001年有7部重案实录刑侦剧播出,但2008到2013年均为0部,2014年也仅有《湄公河大案》播出,之后这类剧依然断档。

一直到了10年后,终于又有这一部基于多个重大刑事案件改编的《我是刑警》。

除了“重案”,“实录”是《我是刑警》的另一核心特征。

实录,就是对真实发生的重大刑事案件进行忠实记录和再现的艺术过程,这包括对犯罪现场的还原、侦查过程的展示以及犯罪动机的剖析。通过详细的情节构建和场景描绘,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件的紧张氛围和侦查工作的艰难复杂,并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犯罪根源、司法公正、人性善恶等。

“实录”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艺术创作的空间。尽管强调真实性,但适当的戏剧化处理仍是必要的。

20年前重案实录刑侦剧被勒令禁止,主要就出在对“实录”的误解上,它的“实”是几乎脱离了艺术加工的自然主义。

它们多采用纪录片式的叙事风格,大量采用实景拍摄,手持镜头跟拍,运用自然光线,甚至直接插入真实的新闻资料片和采访片段;剧作详细描绘凶杀现场、尸体解剖、枪毙犯人等场景,过度的暴力展示对观众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引发恐惧和不安;对于犯罪手段的详细描绘,舆论也广泛担忧或为潜在的犯罪分子提供“教程”,进一步加剧社会治安问题……

当重案实录刑侦剧成为对犯罪过程无滤镜、无反思式的“复刻”,它迎来了命运的终结。

《我是刑警》首先是一部有艺术虚构的电视剧,它在真实案件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艺术加工,比如经由于和伟饰演的刑警秦川,将发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重案大案串联起来。

在艺术表现上,《我是刑警》与市面上那些中等以上水平的悬疑剧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从年代感的还原、镜头的调度到节奏的把控,谈不上出类拔萃,但它也绝不是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的作品。

《我是刑警》的实录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案件侦破过程的真实还原上。

它没有虚构类刑侦剧中那些超乎常人、智力卓群的“神探”设定,没有《白夜追凶》中的推理天才,没有《心理罪》洞悉人心的心理学大师,也不似《法医秦明》中拥有超凡医术与敏锐洞察力的法医,亦或是《猎罪图鉴》里凭借神奇画像技术锁定真凶的神奇技能。

《我是刑警》也没有所谓的“金手指”加持,每一个案件的侦破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是无数次线索搜集、证据比对、逻辑推理后的结果。剧中,不同时期的案件展现了犯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观众也可以直观看到刑侦技术的进步。

比如第一个大案,刑侦技术处于非常基础的阶段,刑侦人员不得不依靠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走访摸排来寻找蛛丝马迹,案件的侦破尤为艰难。

到了第三个大案丁丽母女被杀案和第四个大案李艾被杀案时,刑侦技术有所进步,特别是DNA鉴定在刑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采集和比对犯罪现场的DNA样本,刑警成功锁定真凶,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第五个大案张克寒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已经开始引入视频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案发现场的监控视频并不清晰,但通过调取和分析,秦川等人成功还原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和逃跑路线,锁定了张克寒,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线索。

刑侦技术的进步,既体现在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升级上,也体现在侦查理念的转变上。秦川等人办案逐渐从传统的经验型、直觉型向科学型、精确型转变。

虽然后续剧情“宣传味”比较浓,但得益于剧中呈现的是剧集市场很难看到的重案实录——比如张克寒案就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所以《我是刑警》仍然具备其他刑侦剧所不具备的纪实性、戏剧性和猎奇性。

相对而言,《我是刑警》对于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一些重案的实录,层次会更加丰富。并不是它们更猎奇,而是因为在对案件的实录中,既有严肃紧张的刑侦过程,也有时代风貌的揭示,有人间苦的轻叹,有对制度机制的反思。

比如当时代经历艰难的转折,有人穷凶极恶,人性扭曲,将一切问题归咎于“社会就这样”“命不好”,视人命为草芥。

有人何其无辜和不幸。他们安分、善良、甚至人生才刚刚展开,却因时代的混乱被残忍杀害。

也有像白玲这样的小人物,经营着一个小小的白条鸡店,勤劳努力维持着家庭生计,她的双手在严寒侵袭下肿胀、龟裂,足见生活的艰辛。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向往,她的梦想是经营好小摊,再一步步开设烤鸡店,甚至未来能有自己的饭店。丈夫的滔天罪恶,摧毁了她的全部的念想。

而彼时一些案件侦破难,虽有技术条件的限制,也与当时机制存在的诸多积弊息息相关。

比如张克寒案拖了8年才破,期间他反复作案杀人,从技术条件来看,剧中多次提到由于监控视频的模糊、关键证据的缺失,给案件的侦破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地方警方之间的合作存在严重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严重阻碍了案件的侦破进程,一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自以为是、麻痹大意,屡屡让张克寒钻了空子,代价是无辜的生命。

《我是刑警》的“实录”,能够保留这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大尺度,而不是剧集开篇的马赛克。

作为多年来重案实录刑侦剧的“独苗”,《我是刑警》填补了类型空白,它对案件与时代的实录,也有“以史为镜”的作用。过往的重案大案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问题与深层次的矛盾,也在提醒着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

置身风险社会,如何编织更加牢固的防护网?如何加强法治意识,杜绝悲剧的发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正义的追求和犯罪的打击永远不能松懈。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