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没见!叙利亚外长突然访美,刚和以色列谈5小时,咋这么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8:58 1

摘要:当叙利亚外长希巴尼的身影出现在华盛顿机场,这场迟到25年的外交接触立刻成为中东格局变化的风向标,就在访美三天前,他刚在伦敦与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德默尔进行了长达五小时的闭门会谈。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当叙利亚外长希巴尼的身影出现在华盛顿机场,这场迟到25年的外交接触立刻成为中东格局变化的风向标,就在访美三天前,他刚在伦敦与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德默尔进行了长达五小时的闭门会谈。

叙利亚的经济账本正在以触目惊心的速度缩水,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该国GDP总量仅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较2010年战前峰值2500亿美元萎缩超过95%,人均GDP不足500美元,跌入全球最低收入梯队。

世界银行报告更揭示残酷现实,69%的叙利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96%的人口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125万民众陷入灾难性饥饿状态。

农业受战乱和气候双重影响,耕地利用率不足40%,粮食自给率仅为40%,不得不依赖进口却因制裁难以获得足够外汇,工业体系更遭毁灭性破坏,制造业占比从战前19%降至近乎为零,全国多数工厂因缺乏原料和资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美国制裁是压垮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2019年《凯撒法案》实施后,叙利亚的国际结算通道被全面冻结,2020-2024年间对外贸易额锐减82%。尽管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5月宣布解除部分制裁,8月正式废除制裁条例,但核心限制的解除仍需国会立法程序。

这种”部分松绑”的状态让叙利亚陷入尴尬,黑市经济占比已超60%,叙镑对美元汇率从2010年的47:1恶化为8500:1,公务员薪资普遍拖欠,公共服务系统濒临瘫痪。

冬季叙利亚能源部长在听证会上透露,全国至少需要120万吨柴油才能保障供暖,而国家储备库仅存30万吨,土耳其5月提供的能源援助只能缓解部分电力危机,偏远地区村民已开始靠烧木柴过冬。

在伦敦那场五小时会谈中,叙以双方的立场如同两条平行线,以色列抛出的安全协议草案要求在叙利亚南部德拉、库奈特拉和苏韦达三省建立非军事区,将大马士革至边境整片空域设为禁飞区,实质是想建立一条针对伊朗的”空中走廊”。

作为交换,以方仅承诺撤出2024年12月叙政局变动后占领的部分区域,却坚持保留戈兰高地赫尔蒙山的驻军。

叙利亚的回应则清晰划出红线,要求以色列完全撤出去年12月以来占领的所有区域,包括赫尔蒙山军事据点,并在边境重启联合国观察员部队监督停火,这与1974年叙以《部队脱离接触协议》精神一脉相承。

而以色列的占领行动早有预谋,2024年12月8日叙政局变动后,以军迅速进驻叙以军事缓冲区,控制赫尔蒙山并建立9处军事哨所。

国防部长卡茨明确宣称驻军将”无限期”维持,总理内塔尼亚胡更强调戈兰高地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既成事实的军事存在,让谈判桌前的叙利亚陷入被动,截至2025年9月,以军已对叙境内实施上千次空袭和400多次地面袭击。

最受冲击的是边境地区的德鲁兹人社区,在库奈特拉省,13万流离失所者的返乡权被剥夺,当地德鲁兹人与以军的冲突时有发生,今年7月苏韦达地区的冲突造成超过100人死亡,凸显出领土争议背后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

希巴尼在会谈中多次强调,任何安全协议都必须保障当地民众权益,这成为叙方难以妥协的原则问题。

希巴尼的美国之行肩负着明确使命,推动制裁的永久解除,美国财政部虽在2025年5月发布通用许可证解除部分制裁,8月正式删除制裁条例,但根据美国法律,涉及《凯撒法案》的核心限制仍需国会通过立法才能完全废除。

格雷厄姆提出的条件也毫不含糊,叙利亚必须正式加入国际打击ISIS联盟,并与以色列达成安全协议,这种”条件换制裁”的逻辑贯穿美国政策始终。

特朗普政府在5月解除部分制裁时就明确表示,relief措施不包括惠及俄罗斯、伊朗等前阿萨德政权支持者的交易,且将持续监控叙利亚是否”不再为恐怖组织提供庇护”。

国务卿鲁比奥更直白指出,美国资本进入叙利亚市场的前提,是看到”稳定的投资环境和明确的安全保障”。

美国的战略算盘清晰可见,就是想通过解除制裁为美国企业进入叙利亚矿产和能源市场铺路。叙利亚拥有丰富的磷酸盐和铁矿资源,长期因制裁只能低价向俄罗斯出口。

还想借助叙以安全协议稳定中东局势,强化以色列的战略安全,同时削弱伊朗在叙利亚的影响力。

世界银行评估显示,即便立即停战,叙利亚重建至少需要3000亿美元投入,相当于当前经济总量的30倍,沙特和卡塔尔虽承诺支持重建并偿还部分债务,但明确表示需美国制裁完全解除才敢大规模投入。

这种现实让叙利亚在谈判中不得不权衡主权让步与民生需求的轻重。

叙利亚的外交突破始终笼罩在大国博弈的阴影下,俄罗斯作为传统盟友,在叙仍保有军事存在,其赫梅米姆空军基地持续为特定势力提供支持,同时又与叙利亚新政府保持着微妙距离。

土耳其则趁乱扩张,在伊德利卜巩固势力范围,还计划与叙利亚签署驻军协议,显露对北部地区的野心。

美国资本的嗅觉早已敏锐捕捉到商机,贝莱德、高盛等金融巨头已开始筹建”叙利亚重建专项投资平台”,能源企业则盯着叙利亚尚未完全开发的油气资源。

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同样复杂,沙特、卡塔尔虽表态支持重建,但更关注叙利亚是否能稳定边境局势,防止极端组织渗透。

对海湾国家而言,叙利亚的稳定有助于缓解地区难民压力,但对叙以和解则持观望态度,担心引发国内民众不满,这种有限支持让叙利亚难以形成对抗美以压力的统一阵线。

除了德鲁兹人的抗议,叙利亚北部库尔德武装在美国支持下保持相对独立,控制着油田等战略资源,与大马士革的关系紧张。

新政府既要应对经济崩溃的民生压力,又要平衡各派系利益,任何重大妥协都可能引发国内动荡,这也是叙利亚总统沙拉强调”暂不讨论关系正常化”的深层原因,在主权问题上保持底线,才能维系国内团结。

当外交官们在谈判桌上争论赫尔蒙山的雷达站控制权时,库奈特拉省的农民更关心能否重新耕种被以军占领的土地,哈马省的教师期盼着学校屋顶的修复资金。

希巴尼带着谈判成果返回大马士革时,面临的仍是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300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缺口像一座大山,而每一次外交突破带来的希望,都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才能持久。

在戈兰高地的晨光中,赫尔蒙山的驻军与边境的牧羊人、谈判桌上的条款与难民营的帐篷,共同构成了叙利亚最真实的现状,这场关乎生存与尊严的博弈,远未到终局。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