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这次被人民日报“点名”的庞众望,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4:30 1

摘要:在4月13日,26岁的庞众望一场发言,引发现场一阵轰动,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是“科研报国”四个大字。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赘述于本文结尾

继“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与“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后,中国的科研新星再次燃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4月13日,26岁的庞众望一场发言,引发现场一阵轰动,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是“科研报国”四个大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发言视频在15日还被人民日报官方视频号转发,引起不小影响,这位年纪轻轻的科研人才到底说了什么能让官方都忍不住转发?

近日,清华大学核科普对话活动现场,庞众望的发言引发全网共鸣:“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叫科技,掌握在别人手里,可能成为威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视频被《人民日报》转发后,播放量48小时内破3亿,网友评论:“他的眼镜片比我的人生规划还清晰”“科研报国比任何流量明星都耀眼”。

庞众望的科研选择,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选择深耕基础研究,面对高薪,他选择扎根西部科研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团队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正如他在博士论坛上所说:“科研不是空中楼阁,要解决真实的问题。”

能说出如此有大志气话的青年,竟是出生自中国落后的农村地区 除了落后的经济条件,他的母亲因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父亲患有精神疾病,全家仅靠低保和母亲手工编织维持生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时候的他被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费高达三万多元,这对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母亲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借钱,最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凑齐费用,才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这段经历塑造了庞众望坚韧的性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小学起,他便承担起家务,踩着小板凳做饭、照顾母亲、周末步行十几里路到县城捡废品,高中时,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帮母亲洗漱,放学回家后兼顾农活与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年级前列。

之后,他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吴桥中学,进入中学他一刻也不放松,正是这份专注与努力,让他在2016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斩获二等奖,次年高考以684分裸分(含60分农村专项加分)摘得河北省理科状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庞众望在2017年踏入清华大学,进入大学后,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还主动参与公益实践,成为“思源计划”成员,用行动回馈社会关怀。

在2021年,庞众望以优异成绩保研本校,选择深耕精密仪器领域,之后顺利升博,在博士阶段,他的研究方向直指国家光网络信息感知与微纳光学检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期间,他为攻克卫星定位系统中的毫米级误差难题连续9个月吃住在实验室,直到2022年春,他首创的“多源信号融合算法”让国产导航系统精度首次超越国际标准,相关成果被某国防重点项目采用。

那之后,由庞众望主导的“微纳光学检测技术”项目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相关专利应用于国产芯片制造设备,有效降低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他参与的“超精密加工技术”项目,解决了国产光刻机关键部件的精度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上。

此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已在湖南、贵州等200多个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提升了基层水质检测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庞众望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持,他也始终心怀感恩,在2017年高考后,面对200万元社会捐款,他仅留10万元为母亲买药,其余190万元全部捐出,而且他还坚持每周在校门口收废品,所得收入全部捐入助学金账户,至今已累计2.3万余元。

这种回馈社会的精神,源自母亲的教导,庞众望的母亲虽未受过教育,却坚信“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摆脱贫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庞众望将这份信念转化为行动,他发起“学术青苗计划”,组织清华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把编程课带进漏雨的教室。

他还设立“芯火助学金”,资助53名孩子,其中7人选择微电子专业,1人正在攻克7纳米光刻胶国产化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庞众望的故事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孤本,而是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与个人奋斗共振的时代缩影,他用科研成果改写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偏见,更以家国情怀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信源:

来源:潮鹿逐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