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这些年考古队一铲子下去,挖出的东西让所有人闭了嘴——良渚有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的水利系统,石峁有堪比史前长城的石砌城墙,陶寺有比古埃及观象台还早的“天文仪器”。
前言
一提华夏5000年文明,你是不是先想到黄帝战蚩尤的传说?
总有人挑刺:“没考古证据,就是瞎编!”
可这些年考古队一铲子下去,挖出的东西让所有人闭了嘴——良渚有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的水利系统,石峁有堪比史前长城的石砌城墙,陶寺有比古埃及观象台还早的“天文仪器”。
这些不是落满灰的“老古董”,是五千年前中国人留下的“文明密码”。
今天咱们就扒开这些秘密,看看那时的人到底有多“牛”。
良渚水坝
一、良渚:五千年前的“水利超级王国”,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别再只提大禹治水!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早把“水利工程”玩出了花样,还比大禹治水早了整整一千年。
以前说治水,大家都默认大禹是“开山鼻祖”,可良渚的发现一出来,得给大禹的“治水工龄”往后排。
这里的水利系统不是随便挖条沟,是实打实的“高坝+低坝”组合,光面积就有290万平方米。
啥概念?差不多是400个足球场,或是3个颐和园的大小。
这规模放在今天都得好好规划,五千年前的人却能把它建得明明白白。
更让人咋舌的是技术。良渚人修坝不用水泥,靠的是“草裹泥”——把茅草裹在湿泥里,层层夯实。
单块“草裹泥”土坯就有20公斤重,全部修下来,足足用了1000多万块。
你想想,五千年前没吊车没卡车,全靠人力搬、人力夯。要是没有统一的指挥、庞大的组织,根本不可能做成这事。
这哪是“原始部落”?分明是有模有样的“早期国家”!
还有良渚的玉器,可不是用来戴的“首饰”,是权力的“身份证”。
贵族墓里挖出来的玉琮、玉璧,上面刻着“神人兽面纹”——人头像戴着羽冠,下面是兽的脸,看着就透着威严。
更关键的是,有的墓里堆着几十件玉器,有的墓里连块玉片都没有。
这说明啥?五千年前,良渚已经有了“阶级”。
玉器就是“当官的”和“老百姓”的区别证,跟后来的官印、朝服一个意思。
用1000多万块草裹泥修水利,还能靠玉器划分权力,五千年前良渚人的组织力,是不是比你想的还强?
石峁遗址
二、石峁:黄土高原上的“史前石筑帝国”,藏着权力与暴力的痕迹
黄土堆里挖出“史前长城”?
石峁古城的10米石墙里,藏着五千年前的权力游戏,还有让人后背发毛的细节。
说完长江边的良渚,咱们再往西北走,到陕西榆林的石峁古城。
这地方一挖出来,考古队员都惊了——古城面积425万平方米,相当于600个足球场,差不多是3个故宫的大小,是史前中国最大的古城。
它的城墙更离谱,用“石砌+夯土”两层加固,最高的地方有10米。
站在下面往上看,跟看小长城似的,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势。
最神秘的是古城核心“皇城台”。通往皇城台的台阶,是用整块整块的巨石铺的,每块石头都得几个人才能抬动。
城墙上面还嵌着“人面石雕”——有的石雕眼球突出,跟铜铃似的;有的嘴角往下撇,还露着獠牙。
专家说,这些石雕不是随便刻的,要么是祭祀时用的“图腾”,要么是用来威慑敌人的“警示牌”,就跟后来城墙上挂的“守城令牌”一个作用。
但石峁也有让人心里发紧的地方。考古队在城墙底下发现了“殉人坑”,里面的人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骨头还断了。
而且古城还设了“瓮城”“马面”——瓮城就是门口设个小城墙,敌人进来就把门关了“瓮中捉鳖”;马面就是城墙上凸出来的台子,方便守兵射箭。
这些东西说明啥?五千年前的石峁,不只有文明的光鲜,还有部落之间的冲突、王权的争夺。跟后来朝代里的“打仗守城”,其实早就有了雏形。
一边是精美的人面石雕,一边是带砍杀痕迹的人骨,你觉得石峁的“权力”,是靠信仰还是靠武力撑起来的?
陶寺观象台
三、陶寺:“最早中国”的雏形,文字、天文、礼制全齐了
“最早的中国”藏在山西?陶寺遗址一挖,文字、天文、礼制全齐了,每样都颠覆认知,直接能跟后来的华夏文明接上茬。
从石峁往南,到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这里被专家叫做“最早的中国”。为啥?因为这里挖出来的东西,跟咱们后来的华夏文明,能直接对上号。
先说说陶寺的“观象台”。这不是咱们想的“望远镜”,是个夯土台,上面挖了12道缝隙。
每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太阳会从特定的缝隙里升起来。陶寺人就靠这个,精准判断节气,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
你别觉得这简单,要知道,古埃及的观象台比它晚了500年!也就是说,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靠自己的智慧,搞出了“天文历法”,不是靠“看天吃饭”瞎猜。
再看文字。陶寺遗址里挖出来一块陶器,上面刻着个“文”字,写法跟后来的甲骨文几乎一样——上面一点,下面一横撇,再一捺。
这可不是“结绳记事”的原始符号,是成熟的文字雏形!以前有人说“中国文字只有三千年历史”,陶寺的这个“文”字一出来,直接把文字史往前推了两千年。
还有礼制。陶寺的墓葬分三档:大墓里的主人,穿丝绸、戴玉饰,随葬品有青铜容器,连棺材都是雕花的;
中等墓里有几件陶器、玉器;小墓里啥都没有,有的连棺材都没有。
这跟后来周朝的“周礼”多像?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老百姓啥都没有。也就是说,五千年前的陶寺,已经有了“等级礼制”的苗头,咱们后来讲的“尊卑有序”,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观象台、文字、礼制,陶寺这三样“宝贝”里,哪一样最让你觉得“原来五千年前就这么厉害”?
陶寺遗址博物馆
四、解码华夏文明基因:三个密码,藏着文明绵延的真相
三个遗址隔千里,为啥都算“华夏文明”?答案藏在三个“核心密码”里,少一个都不行,这才是咱们文明能传五千年的关键。
第一个密码,是“多元一体”。
良渚在长江下游,石峁在西北,陶寺在黄河中游,看着离得远,可考古队在陶寺遗址里,挖出来了良渚风格的玉琮!
这说明啥?五千年前,这些地方的人不是各玩各的,早就开始“串亲戚”了——你送我块玉,我教你种庄稼,慢慢就把不同的文化融到一起,成了后来的“华夏”。
就跟咱们现在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其实五千年前就有这苗头了。
第二个密码,是“实用主义”。
良渚修水利,不是为了“摆阔”,是为了灌溉农田,让大家有饭吃;
陶寺建观象台,不是为了“装神弄鬼”,是为了算节气,别误了农时;
石峁筑城墙,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防敌人,保护城里的人。
五千年前的文明,从不搞“无用的奢华”,全是为了“活下去、活得好”。这种“务实”的劲儿,后来成了华夏人的性子——不管是修长城、开运河,还是种水稻、造瓷器,都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日子。
陶寺朱书文字陶扁壶
第三个密码,是“绵延不绝”。
你看古埃及,文字后来没人认识了,金字塔成了“谜”;古巴比伦,城早没了,连文明的影子都难找。
可华夏文明不一样:陶寺的“文”字,后来变成了甲骨文、金文,再变成现在的汉字,从没断过;
良渚的玉器礼制,后来变成了周朝的“玉礼器”,再变成后来的“玉佩饰”,一直传下来;
陶寺的观象台,后来变成了汉朝的“浑天仪”,再变成宋朝的“水运仪象台”,智慧一直往下传。
这种“断不了”的韧性,是华夏文明最牛的地方。
“多元一体”“实用主义”“绵延不绝”,这三个文明密码里,你觉得哪一个最能解释咱们华夏文明传了五千年的原因?
陶寺遗址博物馆
结尾
咱们看这些考古发现,不是看“老物件”有多值钱,是看五千年前的中国人,怎么在没机器、没图纸、没先例的情况下,修水利、观天象、定规矩。
良渚人堆“草裹泥”的时候,可能没想过自己在“建国家”,只是想让庄稼别被淹;
陶寺人挖观象台缝隙的时候,可能没想过自己在“搞天文”,只是想知道啥时候播种;
石峁人砌城墙的时候,可能没想过自己在“守国土”,只是想保护家里的人。
他们没留下名字,没写下故事,可他们的智慧藏在良渚的土里、石峁的石上、陶寺的骨片里。
以前有人说“华夏5000年文明是吹的”,可现在,良渚申遗成功了,石峁的城墙还立着,陶寺的“文”字还能认出来。
这些不是“传说”,是一铲一土挖出来的“实在”;咱们的“古老”,不是嘴上说的,是先人用双手堆出来的“骄傲”。
五千年文明,从不是书本上的铅字,是考古坑里能摸到的土;华夏的底气,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柜,是先人活下去的勇气。
以后再有人问“中国文明真有5000年吗”,你就告诉他:去看看良渚的坝、石峁的墙、陶寺的台,那里全是答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2-2016年)成果集》,文物出版社,2018年;
2. 《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20年;
3. 《石峁遗址发掘报告(2012-2018)》,文物出版社,2021年;
4. 《陶寺遗址与“最早中国”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
5. 《考古学视野下的华夏文明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