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坦福大学2023年发表在《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一 项研究显示:家庭燃气灶使用1小时,厨房内PM2.5浓度可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10-20 倍,其中包含的多环芳烃(PAHs)、一氧化碳(CO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用燃气灶炒菜的烟火气里,可能藏着看不见的健康风险?
很多人都有个固有认知:“在家做饭比外卖健康”——确实,新鲜食材、少放添加剂是优势, 但你可能忽略了燃气灶燃烧本身产生的污染物。
斯坦福大学2023年发表在《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一 项研究显示:家庭燃气灶使用1小时,厨房内PM2.5浓度可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10-20 倍,其中包含的多环芳烃(PAHs)、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增加呼吸道炎症、哮喘甚至肺癌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这些污染物看不见摸不着——你闻到的油烟味只是一部分,更多细颗粒物早就飘进了你的呼吸道里。
既然有风险,为什么大家还是离不开燃气灶?不是因为“习惯”,是它的2个优势根本无法替代。
第一是烹饪效果:爆炒、干煸、油炸这些“烟火气菜”,必须靠燃气灶的“瞬时高温”——比如川菜的干煸四季豆,要先把豆角在高温油里炸出焦香,电磁炉的“持续低火”根本炒不出那种脆嫩;再比如煲汤,燃气灶的“小火慢炖”能让骨汤慢慢熬出胶质,而用电磁炉, 汤的鲜味会打折扣。
第二是使用成本:算笔账——1立方米燃气能做5-6顿炒菜,而1度电只能做2-3顿;以一家三口每天做2顿为例,每月燃气费大概30-50元,比电磁炉省1/3还多。
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家庭的“习以为常”,正在悄悄加剧风险。
比如“开小窗代替油烟机”:我妈以前总说“油烟机太吵,开个小窗就行”——但斯坦福的研究显示,只开小窗的通风效率,连油烟机的1/5都不到,PM2.5会在厨房累积2-3倍;
再比如“炒完立刻关油烟机”:你是不是也有这习惯?其实炒完菜后,厨房还有大量没排干净 的VOCs(比如菜的油烟味),应该再开5分钟油烟机——不然这些污染物会附着在墙面、家具 上,慢慢释放;
还有“不清理灶头”:灶头的油污会堵塞火孔,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释放更多一氧化碳——我家去年就因为灶头太脏,打火机点了3次才着,后来师傅清理后,火焰从“黄色”变成了“蓝色 ”(充分燃烧的标志)。
其实不用怕——3步科学操作,就能把燃气灶的风险降到最低。
第一步:选对设备。优先买“一级能效”的燃气灶(热效率≥63%,燃烧更充分),一定要带“ 熄火保护”(比如溢锅浇灭火焰,会自动切断燃气)和“防干烧”功能(锅烧干了自动关 火);如果预算够,选“直喷猛火”的型号——火焰集中,不会散到锅外,减少多余的燃气浪费。
第二步:规范操作。炒饭前先开油烟机(调到最大档),炒完菜再开5分钟;不要用“小火干烧”(比如熬糖色时,火太大容易糊,但火太小会让燃气燃烧不充分);不用燃气灶时,一 定要关“总阀”(不是灶上的开关)——我家每天晚上都会关总阀,师傅说这样能避免胶管老化漏气的风险。
第三步:定期维护。每年请专业师傅清理1次灶头(把火孔里的油污抠干净),检查胶管有没有裂纹(比如用肥皂水抹在胶管上,冒泡就是漏气);如果是液化气罐,要选“正规厂家” 的罐子,不要用过期的——我老家邻居就因为用了过期罐,去年差点漏燃气。
最后想跟你说:我们不需要为了“健康”放弃烟火气。
燃气灶的风险,从来不是“该不该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 炒菜要开油烟机,科学的方法能把“潜在威胁”变成“生活帮手”。
我家现在还是每天用燃气灶做饭:早上煮个粥,晚上炒个菜,烟火气里藏着的,是一家人心安的味道。而这份安心,来自“开最大档的油烟机”“定期清理灶头”“关总阀”的小习惯——不是什么难事,却能把看不见的风险,变成看得见的安全感。
来源:德怡运动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