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AI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帮手,在不少领域都令人离不开,甚至当我们搜索信息的时候,它也可以做到直接给出答案。
如今AI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帮手,在不少领域都令人离不开,甚至当我们搜索信息的时候,它也可以做到直接给出答案。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市面上有着这么多的AI品牌,究竟谁才是最强的。
尤其是在专业领域,这些AI放在一起比赛,谁又能够突出重围斩获成功?
今年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又要开了,光看议程表就让人头大,那么多论坛、展区、黑科技发布,想在有限时间里摸清门道,手动查攻略根本不现实。
刚好市面上有四款主打 “深度研究” 的国产 AI 火得很,干脆也有人拿它们做了个测试:用一模一样的需求,让它们各自出一份 WAIC 全攻略,结果差别大到超出预期。
先说说 Kimi,这货简直是个 “学术卷王”。
收到需求后它没急着回答,先追着问重点:是想看技术前沿,还是产业趋势?要不要聚焦医疗 AI 或机器人领域?等说出 “都要”之后,它直接开始疯狂搜索,进度条显示扒了 1026 个网页。这哪是做攻略,分明是想把互联网上关于 WAIC 的资料全装进来。
最终出的报告确实够扎实,从 2018 年 WAIC 创办史,到 2025 年预计 7 万平米展览面积、800 家参展企业的细节,再到机器人、大模型领域的亮点预测,逻辑顺得像专业白皮书,还做了目录导航方便翻找。
但缺点也明显:整整等了 20 分钟才出结果,内容只有文字和链接,连配的 2025 年展望图,居然用的是 2024 年的旧图,属实有点掉链子。
再看豆包,风格完全相反,活脱脱一个 “贴心生活委员”。
它不问技术细节,先关心测试者的身份:是媒体、观众还是参展商?计划待几天?要不要住宿推荐?当报出了 “媒体身份,4 天参会,要食宿攻略”,结果 1 分钟不到就出了报告。
速度快归快,内容深度就差点意思了。
它只搜了 39 个网页,技术部分说得很笼统,但交通路线标得巨细,连世博中心附近评分 4.6 的火锅店、人均 73 元的徽菜馆都列出来了,甚至标注了餐厅营业时间和必点菜品。
要是单纯去参会想省心,豆包确实好用,但想靠它挖技术干货,还是算了。
秘塔 AI 则走 “颜值路线”,一上来就甩了个科技感满满的动态工作流界面,把 “纵向梳理历史”“领域切片分析” 这些专业词摆出来,连用了多少 tokens(288043 个)都标得清清楚楚,看着特别唬人。
最终产出更绝:是个可交互网页,不仅有文字,还配了播客、PDF,每个段落都能生成音频讲解,甚至能导出分段文档,感官体验直接拉满。
但翻到 “参会要求” 时我愣了它居然写着 “需持 24 小时核酸证明 + 随申码”,要知道现在早就不查这些了,核心信息出错,再好看的界面也白搭。
最后登场的纳米 AI,算是个 “全能六边形选手”。
它既像 Kimi 那样确认细节,又像秘塔那样展示可视化工作流,12 个研究项每项都搜 30 个网页,总共 360 个信息源,过程透明得很。
8 分钟出的报告兼顾了实用和深度:既有 2018-2024 年 WAIC 历年亮点,也明确了 2025 年 “智能时代,全球共济” 的主题和徐汇西岸、世博中心双会场信息,更关键的是,能一键把内容转成 PPT、思维导图或 PDF对打工人来说,这功能太刚需了。
唯一遗憾是缺乏 Kimi 那种 “挖透细节” 的洞察,更像个高效执行者,而非深度分析者。
其实测下来发现,没有完美的 AI,只有适合自己的工具。
想挖技术深度、能等时间,选 Kimi;想省心搞定参会生活,找豆包;追求交互体验,秘塔 AI 能满足;要效率还能直接出成果,纳米 AI 最靠谱。
说到底,这些 AI 不是来取代人的,而是帮我们省掉信息搜集的麻烦。
学生用它整理论文文献,职场人用它做竞品分析,创作者用它找素材,连规划旅行都能让它出定制方案。
关键看你当下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帮你把事办明白的,就是好搭子。
其实通过这些东西不难看出,市面上这些AI算得上是各有优劣,使用时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用处出发。
而这些AI也会根据自己的特性给我们答案,相信在未来经过更强的优化,它们的性能也可以做出更强的突破。
到那时,必然也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不过值得说的还是纳米AI,与之前几位相比起来,它名气并算不上特别响亮,不过却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相信未来也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