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巧解秋收晾晒难 便民服务暖人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7:04 1

摘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岑巩县田野稻浪翻涌、玉米堆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广袤乡间。然而,“收得下却晒不开”这一长期困扰农户的难题,却让喜悦中掺杂着焦虑——农村晒场有限、庭院狭小、天气多变,一旦阴雨连绵,新收粮食极易霉变,一年辛劳恐付诸东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岑巩县田野稻浪翻涌、玉米堆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广袤乡间。然而,“收得下却晒不开”这一长期困扰农户的难题,却让喜悦中掺杂着焦虑——农村晒场有限、庭院狭小、天气多变,一旦阴雨连绵,新收粮食极易霉变,一年辛劳恐付诸东流。

如何打通秋收“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颗粒归仓?岑巩县注溪、客楼等乡镇以民需为本,创新举措,将公共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用一场温暖而务实的实践,书写了乡村治理的生动答卷。

盘活闲置资源,破解“晒粮难”

面对晒粮空间短缺的困境,两镇主动作为,全面梳理辖区内可利用的公共场地:镇政府大院、村委会院落、文化广场、学校操场…… 这些场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经统一规划与科学调度,迅速变身高效晾晒区。原本“沉睡”的公共资源被唤醒,成为服务群众的“黄金晒场”。

“以前稻子割回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晒不快,只能堆屋里发潮,现在直接拉到镇政府广场,两天就能晒干入袋。”注溪镇村民雷东琼的朴实话语,道出无数农户的心声。这一转变,不仅是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基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的深层跃迁。

精细化服务,让温暖落地生根

晒场开放只是起点,贴心服务才是关键。在注溪镇,镇政府一楼设立饮水点和休息区,供晒粮群众遮阳歇脚;工作人员全天值守,遇突变天气,立即组织干部群众抢收盖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客楼镇则通过广播、微信群及时发布天气预警和晾晒指引,引导村民错峰使用场地,避免扎堆混乱。专人巡查维护秩序,既保障公平,又消除安全隐患。服务延伸到一线,政策温度也随之传递到民心深处。

消除安全隐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过去,因无处晾晒,不少农户被迫占道晒粮,公路成“晒场”,车辆避让困难,扬尘严重,甚至有引发交通事故的隐患。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治理顽疾。

如今,集中规范的公共晒场有效缓解了“占道晒粮”问题。政府提供安全、有序的晾晒空间,不仅提升晾晒效率,更从根本上化解交通隐患,实现农业生产和公共安全的双赢。“以前在马路上晒,提心吊胆,车子一过全是灰。现在政府腾出大院,晒得安心,吃得也放心!”客楼镇安山村村民陈智笑着说。

每一粒干净饱满的谷物,都是对食品安全的坚守,更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尊重。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绘就乡村振兴温暖底色

看似是一块晒谷场的开放,实则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生动体现。它折射出的是地方政府对群众需求的敏锐洞察、对公共资源的灵活调配,以及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

从“晒粮难”到“晒粮暖”,从“甜蜜的烦恼”到“踏实的幸福”,变化的背后,是服务理念的升级,更是干群关系的升温。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的政府,值得信赖。”

如今漫步于各乡镇的街头巷尾,无论是政府大院还是村级文化广场,随处可见金黄的稻谷铺展如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层层泛光的金色,不仅是季节的馈赠,更是政策温度的具象表达——它是土地对耕耘的回馈,是汗水与自然交织的诗行,更是乡村振兴中最真实、最动人的色彩。

来源:贵州杨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