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桌上,白酒、红酒、啤酒轮番登场,酒,早已不只是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在上一代人的眼中,酒就是社交场上的“通行证”。
酒桌上,白酒、红酒、啤酒轮番登场,酒,早已不只是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然而,今天的年轻人似乎不再需要这种酒桌文化的背书。
在他们的世界里,酒不再是一种必须的社交工具,而是一种情绪的调剂、生活的享受。
一杯酒,也许只是为了放松自己、释放压力,而非为了迎合他人眼光。
年轻人不再把“喝酒”当作一种身份的展示,反而更倾向于寻找自我的解放和放松。
于是,几年前,以“低度、果味、颜值爆棚”为标签的新酒饮迅速涌现。
各种新奇、好看、好喝的酒水产品成为年轻人饮酒的新选择。
从果味微醺酒到草本风味烈酒,从预调酒到即调酒,各种新酒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热情空前。
但风口过去后,市场却迎来了另一番景象。
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品牌,逐渐消失在货架上,社交账号停更,销量滑落。
一场资本和营销的狂欢,最终能留下什么?
01当资本市场将目光聚焦在年轻人身上,新酒饮就成了一个绝佳的风口。
各种果味酒、低度酒、预调酒被推向市场,借着低度、甜味和颜值的标签,迅速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
品牌方通过高频次的广告投放,借助KOL、网红、直播等形式,迅速在社交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关注度。
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尤其是对个性化、好看的酒类的追求。
在短短几个月内,许多新酒饮品牌不仅获得了惊人的融资,甚至还在市场上掀起了购买狂潮。一瓶瓶色彩艳丽、包装独特、口味清新的酒水成了聚会、社交和节日的必备品,成为“朋友圈打卡”的新宠。
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问题也逐渐显现。
最初那些宣扬“年轻、低度、潮流”的品牌,逐渐陷入了一个共同的困境:
它们过度依赖短期的营销噱头,却忽视了长久的产品力和消费体验。
新酒饮的翻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从产品本身到品牌定位,再到渠道运作,种种错误和盲点,让这些品牌很快从高光时刻跌入了低谷。
1. 产品层面:饮料化过度,失去酒的本质
新酒饮的核心卖点之一是低度甜口,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口味,很多品牌选择了低度、甜腻的果味酒。
在试图让酒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过程中,这些酒水逐渐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酒的口感。
2. 场景层面:过度泛化,失去记忆点
全场景覆盖曾是新酒饮的高频宣传语。无论是宅家、聚会、还是配餐,几乎所有品牌都宣称可以适用所有场合。
然而,这种万金油的定位,注定会让品牌失去特色。
实际上,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对酒水的需求差异非常大。
宅家时,需要的是便捷的小瓶装酒;聚会时,更看重的是颜值和口味;而在餐桌上,酒水需要的是能解腻、不抢食物味道。
最终,这种全场景覆盖的做法,导致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模糊,品牌也没能在任何一个场景中脱颖而出。
3. 渠道层面:线上虚火,线下冷清
新酒饮的营销大多依赖线上,尤其是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渠道。
虽然线上营销带来了短期的销售爆发,但这种依赖也让品牌陷入了营销成本过高的问题。
通过直播和网红带货快速起量的背后,是巨额的投流费用、主播分成和坑位费。
随着营销费用不断攀升,品牌的盈利空间逐渐压缩,而消费者对这些网红产品的热情也迅速消退。
然而酒水作为即时消费品,实际的消费场景往往发生在线下。
酒吧、餐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才是年轻人真正选择和购买酒水的场所。
4. 品牌层面:缺乏长期的文化认同
新酒饮的火爆,往往是依赖短期营销策略,而不是通过深厚的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连接。
很多品牌打出的口号虽然很吸引眼球,但品牌背后的文化认同却缺乏。
0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年轻人并没有放弃酒,只是他们的饮酒需求和逻辑发生了变化。
那么,年轻人到底爱喝啥?
啤酒依然是年轻人最常选择的酒类。
它的优势在于口感清爽、度数适中、价格亲民,适合社交场合。
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吃烧烤、炸鸡,啤酒都是最自然的搭配。
对于不常喝酒的年轻人,果酒和预调酒是最容易接受的选择。
这类酒水口感轻盈、果香十足,适合刚开始接触酒精的年轻女性群体,且酒精度数适中,既能带来微醺感,又不会让人感觉过于浓烈。
虽然颜值对于吸引年轻人购买至关重要,但真正决定复购的,是酒的口感、品质和饮用体验。
只有在初次尝试后让消费者觉得这酒值得喝,他们才会再次购买。
03从现在的市场趋势来看,年轻人对于酒的需求已经趋于多元化。
第一,佐餐酒会越来越重要。
火锅、烧烤这些年轻人最常见的聚餐场景,需要一款既解辣又不喧宾夺主的酒。未来,能和中餐完美匹配的佐餐酒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二,小包装、便携化是趋势。
很多年轻人喜欢一人小酌,不想浪费,小罐装、小瓶装的产品,会更贴合他们的生活节奏。
第三,健康酒呼声越来越高。
低糖、低卡、不容易宿醉,是年轻人最在意的,能兼顾微醺和健康的产品,才可能真正走进他们的日常。
第四,本土酒会迎来二次创新。
米酒、梅子酒、黄酒,一旦加上新口味和现代包装,就有机会被年轻人重新接受,成为新中式潮流酒。
新酒饮的集体翻车,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
靠标签无法长红,靠风口也留不住消费者。
真正能赢的,只有那些懂年轻人需求、扎进特定场景、愿意打磨产品与文化的品牌。
来源:八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