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鲜水灵的本地时令蔬果,带着田间刚采摘的泥土清香;匠心制作的闵行特色美食,品质纯正、风味独特……作为春申美好生活季”系列活动之一,在9月13日开启的2025年闵行区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近40家合作社携上百件“当家产品”齐聚一堂。市民们漫步于人头攒动的市
新鲜水灵的本地时令蔬果,带着田间刚采摘的泥土清香;匠心制作的闵行特色美食,品质纯正、风味独特……作为春申美好生活季”系列活动之一,在9月13日开启的2025年闵行区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近40家合作社携上百件“当家产品”齐聚一堂。市民们漫步于人头攒动的市集,挑选心仪好物,沉浸式体验“春申生活季”的丰收氛围。
本次丰收节的“人气王”花落谁家?记者观察发现,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品牌,更多“新面孔”崭露头角。今天,带大家一起探访3款“闵行当家好物”,为大家讲述背后新农人与传统农人的传承与创新故事。
头茬“国庆稻”又香又糯
“快来尝尝,新米出锅咯——香得很!”顺着嘹亮的吆喝声,记者挤进了亮苗大米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摊位。大米虽是餐桌常客,这里的稻香却格外诱人:颗粒晶莹饱满,蒸腾的热气裹着清甜,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这是闵行头茬‘国庆稻’,两天前刚割下来的鲜米!”上海亮苗稻米专业合作社社长孙志良随手捻起一撮米粒,“瞧这透亮的米芯,现碾现卖,吃的就是一口新鲜。”
孙志良介绍,这一命名为“沪早梗193”的大米,是亮苗合作社最新引种的新品大米,采用上海农科院的优质种源,米粒颗粒饱满, 吃上去 有嚼劲,弥补 了 早稻常有的“黏而不韧”问题。 目前,在亮苗合作社,约80亩地国庆稻正等待收镰。“这两天地头忙得热火朝天,得在9月25日之前收割完。”
“要不是今天来摆摊,这会儿我准在地里忙活呢! ” 孙志良擦了把汗,笑着聊起种稻的门道,“上海夏天热,我一天至少下地看两次。 特别是遇到极端高温天, 这时候就得给稻田灌深水,水深看情况调整,就跟大热天咱冲凉降温一个道理。 ”
在闵行论种大米,孙志良是个“老法师”,而论起闵行地产大米的口碑,亮苗品牌也是佼佼者。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孙志良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他始终坚持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符合上海人口味的大米。“东北产区的米在上海受欢迎,我们也可以种,但考虑到土壤环境和南方人的口味等因素,我还是选择种适合上海的大米。”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孙志良,对农业情有独钟。2000年时,当时刚刚回到浦江镇的孙志良分到了100多亩田,开始试种大米;2006年,他创立了上海亮苗稻米专业合作社,深耕稻米产业。如今,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近900亩。
2010年起,亮苗合作社试种新品种,“每个新品种我拿出5亩面积来试种,每年尝试五六个品种。”孙志良表示,这样不仅能了解各个品种的特性,也能让合作社从中选出最适合的品种进行推广。
随着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的推广,这几年开始,上海水稻合作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紧跟产业发展的亮苗也跟上了机械化的脚步,插秧、收割、烘干……全程都是“大家伙”担当重任。 除此之外,亮苗还探索引进了自助鲜米机,把装有优质新鲜大米的鲜米机,送到社区,通过快捷支付方式,让居民们小批量的随时买,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
在朋友眼里,孙志良“脑子活络”,不怕试错,不断尝鲜,生产方法、销售模式始终灵活多变,但走好农业品牌之路的决心,始终如一。
童年的味道,让匆匆脚步为之驻足
在丰收节熙攘的人流中,一块写着“匆匆米糕”的招牌让许多行人放缓了脚步。“第一口就想起外婆灶台边的味道。”不少顾客捧着温热的米糕感慨。除了传统的豆沙、坚果、芝麻、枣泥馅外,“匆匆米糕”还创新研制了柠檬、榴莲、芋泥味等新奇口味吸引着年轻食客。
“匆匆米糕”出自哪里?
其实,这家藏在浦锦街道丰收村的小店,去年11月刚刚亮相。小店面积不大,却因美食飘香四溢、回头客众多,迅速“出圈”,成了闵行新晋的“舌尖网红”。
主理人姚蓓贤——这位80后闵行姑娘,正用双手复刻着传统:选用谷杰大米的米浆蒸出糕体,既保留传统米糕的绵密,又多了份现代人钟爱的Q弹。
“我喜欢做美食,比如粽子、馒头、糕点,身边的朋友尝了都觉得好吃。”姚蓓贤说,起先她会做一些在网上售卖,看到越来越多人喜爱她的美食,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终于,她决心在自己乡村盘下了一家小店,精心经营她的美食兴趣。“希望亲手制作美食,让更多人透过这份甜蜜,爱上闵行专属的‘家乡味道’。”她说。
起先“匆匆米糕”的大米多来自金山、奉贤等地,在区农业农村委牵线下,“匆匆米糕”的大米开始改用闵行区的谷杰大米。“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我们也没涨价,相信大家都看得见品质。”姚蓓贤说。
提供原料的谷杰合作社,是闵行区优质稻米产业联盟成员单位,也是闵行水稻种植的标杆,其金奖大米以“软糯有劲道”著称。这种“在地化”合作,既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也让传统小吃有了更地道的根基——正如姚蓓贤所说:“用家乡米,做家乡味。”
“美食是连接人与土地的纽带。”她说,“当客人说‘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时,我知道闵行的风土正在被更多人记住。”
农产品和非遗手作双双“出道”
“这是栗子山芋,您尝尝——白皮白肉,蒸熟了还带着一股淡淡的奶香!”在羊鑫农业摊位前,不少顾客被新品种吸引。“一盒15元,买回去尝尝鲜。”一名顾客说。
栗子山芋,是羊鑫农业近年引种的番薯新品,外表像土豆,口感粉糯绵密、淀粉含量高,更多一份板栗般的甘香厚实,水分与糖度略低。正因这独特的风味与健康价值,这款别具一格的芋薯悄然成为市民餐桌新宠,成为羊鑫果蔬专业合作社引种成功的又一亮点。
“它高纤维、易饱腹,吃起来粉糯回甘,代替主食健康又满足。”上海羊鑫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玉娟介绍道,“由于含糖量较低,对血糖影响小,也适合糖尿病患者作为粗粮选择。”
说到这一新品,背后还有故事呢!“它的苗可是从山东搭乘飞机过来了,我们在基地试种了5亩,亩产可达750斤。”杨玉娟说。
作为一个集农业种植、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创新始终是羊鑫发展的核心动力。杨玉娟表示,合作社始终紧盯市场需求,不断引种、培育符合上海市民口味的优质蔬果。近年来,像栗子山芋、草莓番茄、八月瓜、圆叶葡萄、秋月梨等特色品种接连推出,持续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摊位“一半烟火气,一半文艺范”——一侧是新鲜农产品,另一侧则陈列着各式土布手作。俏皮可爱的布艺包包、玩偶挂件,融入了闵行传统土布元素,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挑选。“今年我们还推出了土布首饰系列,把非遗带进日常搭配,让老布料焕发新生命。”杨玉娟笑着说。
从果蔬采摘、多肉组盆、插花沙龙,到团队建设、非遗手作体验,羊鑫合作社正逐步打造一条融合农、文、旅的多元体验链。“欢迎大家都来走走看看,感受田间地头的创意与温度。”杨玉娟发出邀请,也道出了这座农业基地的包容与梦想。
记者:李逸
初审:陈怡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