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革命文物是历史脚步的最好见证,是历史教科书,都承载着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是先辈留下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出故事,映出其伟大精
编者按:
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革命文物是历史脚步的最好见证,是历史教科书,都承载着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是先辈留下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出故事,映出其伟大精神,用以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向前。
刘懋功师长的水杯
在扶眉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个浅绿色的喝水杯。也许不会有人想到,这个水杯在扶眉战役罗局镇战斗中,曾经救过第一野战军四军十师师长刘懋功的命呢!
1949年7月12日,在激烈地扶眉战役罗局镇战斗中,我人民解放军打得英勇顽强,也打得艰苦悲壮。7月中旬正是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我军在完成连续十四个小时急行军150华里穿插任务后,紧接着又连续阻击敌人,激战十二小时。在这炎热的岁月里,我军在水源极缺的黄土高塬上连续二十六小时艰难的行军及艰苦的战斗,睡不成觉,吃不上饭,喝不到水。加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为了不给盘踞在罗局镇的敌人供给水源,都把水窖口隐蔽起来,随之逃离村庄。我军攻占罗局镇后,战士们一时半会找不到水源,有三名战士因极度缺水而牺牲。第十师司令部管理科副科长、老红军阎合为给部队送水而光荣牺牲。在战斗中,有的战士因口渴难忍不得不喝自己的尿,大部分指战员用嚼野草、啃包谷秆、高粱秆等方式解渴,但大家仍然嘴唇干裂、起泡。
在罗局镇村头有一口涝池,面积约有十六七平方米,平时供老百姓洗衣服、饮牲口、浸泡麻秆等,这是战士们解渴的唯一水源。上午十二时左右,在战斗的间隙,正值高温,战士们像处在蒸笼里,又热又渴。
“有水啦!”不知是哪位战士发现涝池水而兴奋地高喊了一声。顿时,大家喜出望外,迅速赶到涝池边,你一碗,他一杯,眼看上万名战士将要把涝池的水喝完。这时,我第四军副军长孙超群心急如焚,望着躺在病床上的第十师师长刘懋功,嘴唇干裂,眼睛红肿得快要流出血来,还坚持指挥战斗。他焦急地看着刘师长,又望着战士们喝水的场面,急忙喊道:“你们给刘师长留一杯水吧!”此时,一名战士将一杯水送到刘师长跟前。
刘师长端起杯子喝下这杯救命的水。副军长孙超群及时找来卫生部长邢炳麟,又请来军医张大夫,他精心用生理盐水不停地给刘师长冲洗眼睛,经过治疗,刘师长的眼睛红肿渐渐消散。到了下午4时许,刘师长顾不上休息,又指挥全师战士趁敌人狼奔豕突一片混乱之际,全线出击。战士们看到眼前狼狈逃窜、失魂落魄的敌人,个个如猛虎扑食一般冲向敌群。经过激烈地战斗,消灭了敌人,完成了战斗任务。而这个水杯子却留了下来,成了这次战斗的纪念品。
2003年清明节,作者采访第十师师长刘懋功时的留影(张 忠 摄)
2023年6月9日作者侯省彦做客陕西省广播电视台直播现场
作者侯省彦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