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李女士到上海某三甲医院看病,医生未经患者明确同意,私自拍摄并将就诊视频发布至网络平台。尽管在视频中,发布者对李女士的面部做过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话语、关键病史等信息都未做脱敏处理,导致李女士被朋友“一眼认出”。更让人不安的是,该医生视频账号的“
□王麓民
据上海民声直通车报道,今年6月,李女士到上海某三甲医院看病,医生未经患者明确同意,私自拍摄并将就诊视频发布至网络平台。尽管在视频中,发布者对李女士的面部做过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话语、关键病史等信息都未做脱敏处理,导致李女士被朋友“一眼认出”。更让人不安的是,该医生视频账号的“门诊实录”合集,已经发布了78个患者看诊案例,表明该医生侵犯患者隐私权不是偶尔的失误。
李女士的经历被报道后,不少网友感同身受,认为需要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保护患者的权益。
保护患者隐私对医务工作者而言,既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法定义务。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尤其是发布到网络平台的就诊视频,因为易于传播,隐私泄露后对患者的伤害更大。因此,今年3月,上海卫生健康委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其中明确“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
医生出于收集资料或医疗科普的目的,对患者就诊过程进行拍摄,首先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不能擅自拍摄。如果还需要上传网络平台,必须对患者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以达到“不可识别”的效果。而此事件中,视频发布者所做的仅仅是对患者的脸部打了小范围的马赛克,而其他能透露患者身份信息的元素一概未作处理。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处理方式,暴露出视频拍摄者和发布者对患者隐私的轻视与敷衍。
擅自拍摄就诊过程并上传网络,医院在管理上是有疏漏的。李女士反映,诊室内“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身份未被告知患者,拍摄就诊过程也无任何提示,反映出医疗机构对患者隐私保护存在制度性缺失。三甲医院作为行业标杆,更应建立严格的诊疗拍摄审核机制,对科普内容创作实行全流程监管。
医疗科普值得支持,但不能以牺牲个体权益为代价。遵守医疗伦理和行为准则是医疗专业人员的重要职责,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医疗科普既要追求医学知识的准确传播,更要恪守人文关怀的底线。轻视患者权益、违背医疗基本伦理的行为,也不太适合进行医疗科普。
涉事医生账号中发布的78个“门诊实录”,若均未经过规范授权程序,则意味着数十位患者的权益可能受到侵害。这种将诊室变为“素材库”的做法,模糊了医疗行为与内容创作的边界,既辜负了患者信任,也可能加剧公众对就医的不安全感,有关部门需积极核查。
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医疗科普才能行稳致远。监管部门亦需将“负面清单”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操作指南,让违规者付出相应代价,方能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