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7年,英国在殖民香港期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试图铸造一种适应中国贸易体系的银币,“上海一两”由此应运而生。彼时,中国的白银货币体系以“两”为单位,英国殖民者妄图通过这种带有明显殖民印记的货币,在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在我国机制币收藏领域,“上海一两”银币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其中的“射线版”,更是凭借其稀缺性、独特历史背景与精湛工艺,成为藏家眼中的顶级珍品。
1867年,英国在殖民香港期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试图铸造一种适应中国贸易体系的银币,“上海一两”由此应运而生。彼时,中国的白银货币体系以“两”为单位,英国殖民者妄图通过这种带有明显殖民印记的货币,在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枚银币的铸造,本质上是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经济渗透的一个缩影。当时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纷纷通过经济手段掠夺资源,货币作为经济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他们争夺的对象。“上海一两”银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带着英国的殖民野心登上历史舞台。
“上海一两”射线版银币的设计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是中西文化、政治博弈的直观体现。
正面(龙面):中央是一条形象威严的中国龙,龙纹雕刻细腻,鳞片、须发栩栩如生,彰显出中国传统图腾的庄重与力量。龙纹周围环绕着56道射线,这些射线在设计上颇具深意,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模仿太阳光芒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暗含英国的殖民野心,试图以“光芒”覆盖中国市场。银币上还铸有“上海壹两”四字,明确了其货币单位与发行地域指向。
背面(纹章面):则是典型的英国皇家纹章,纹章细节丰富,展现出西方纹章艺术的繁复风格。周围环绕着英文“ONE TAEL SHANGHAI HONG KONG 1867”,清晰地标注了币值、发行地(上海)、铸造关联地(香港)与铸造年份。
这种设计将中国传统龙纹与英国皇家纹章并置,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是对中国文化与主权的双重冒犯。银币上的英文与西方纹章,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货币的设计逻辑,也触动了清政府的政治敏感神经,这成为它被清政府拒绝流通的关键原因。
“上海一两”银币仅处于试铸阶段,因清政府的拒绝而未能正式发行,存世量极少。
存世数量:其中射线版存世约10余枚,无射线版存世仅3-5枚,整体存世不到20枚。如此稀少的存世量,使其在收藏市场中成为凤毛麟角的存在。
拍卖价值:从拍卖市场的表现来看,其价值一路飙升。例如,一枚1867年上海壹两“有射线”版银币样币曾拍出134.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2023年北京一场拍卖中,一枚无射线版更是拍出1276万元天价,创下中国机制币拍卖纪录。这种惊人的价值增长,既源于其稀缺性,也源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近年来,关于“上海一两”银币是否为后期臆造币的争议时有出现。要辨析这一争议,需从历史文献、实物特征与收藏传承三个维度入手。
历史文献:虽然清代官方文献对其记载有限,但一些近代货币收藏与研究文献中,早有关于“上海一两”银币的记录,说明其并非完全无源之水。
实物特征:从工艺角度看,其铸造工艺符合19世纪中期的机制币技术水平,币面的压力感、图案细节的呈现方式,都与同期的机制币特征相符。尤其是龙纹与英国纹章的雕刻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收藏传承:多枚“上海一两”银币在国际知名收藏机构与资深藏家手中传承有序,其收藏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乃至更早,这为其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传承证据。
综合来看,“上海一两”银币是真实的历史产物,而非后期臆造。所谓的臆造币疑云,更多是源于其存世稀少、历史背景复杂所导致的认知分歧,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真实性已得到主流收藏与研究界的认可。
“上海射线一两”银币的收藏意义,早已超越了货币本身的价值,成为研究近代中国货币史、殖民史与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标本。
货币史角度:它是中国早期机制币的典型代表之一,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体系在西方影响下的变革尝试,尽管这种尝试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但其在货币工艺与形制演变上的意义不容忽视。
殖民史角度:它是英国殖民扩张在货币领域的直接体现,银币上的殖民元素与被清政府拒绝的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在西方殖民压力下的主权维护与文化坚守。
文化交流角度:其设计中中西元素的碰撞,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微观缩影,为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互动提供了独特的实物素材。
对于收藏者而言,收藏“上海射线一两”,不仅是对稀缺艺术品的拥有,更是对一段复杂历史的珍藏与解读。每一枚存世的“上海射线一两”银币,都是一本微型的历史典籍,承载着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货币工艺的演进与变革。
综上所述,“上海射线一两”银币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稀缺的存世数量、精湛的工艺设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机制币收藏领域的顶级珍品,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研究的深入,愈发得到彰显。
来源:翠玉珠宝信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