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常听说“工贼”,今天可以聊聊“资贼”——当行业进入充分竞争阶段,总会有从业者打破资本群体默认的规则,甚至可说是“背叛”了传统资本的利益逻辑,小米在手机行业、胖东来在商超领域的发展,都曾呈现过类似特征。
大家常听说“工贼”,今天可以聊聊“资贼”——当行业进入充分竞争阶段,总会有从业者打破资本群体默认的规则,甚至可说是“背叛”了传统资本的利益逻辑,小米在手机行业、胖东来在商超领域的发展,都曾呈现过类似特征。
而在长期被关注的保健品行业,这种演变同样在发生,背后的行业变迁值得细究。
1998年之前,中国尚未形成明确的保健品行业,直到“今年过节不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广泛传播,保健品的市场定位与产品概念才首次清晰呈现在公众面前。
仅投放广告的春节期间,脑白金1月销量就达21.6万盒,开创了保健品通过密集广告打开市场的模式。
短短两年间,其年销量从0飙升至8亿多元,成功将褪黑素打造成老年人礼品市场热门产品——事实上,褪黑素确实有改善睡眠的作用,不少老年人使用后获得实际效果,保健品本身并非缺乏科学依据,真正引发讨论的是过度营销的模式。
更早之前,保健品行业已遭遇过信誉危机,三株口服液等曾畅销的产品,因夸大疗效、违规添加等问题,在1998年前后陆续退出市场。
脑白金在行业调整期重新激活市场热情,其营销方式很快引发监管关注。随后脑白金广告在多地遭禁,还被国家监管部门点名,这个早期行业标杆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脑白金式微的几年,正是国际保健品品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阶段,安利纽崔莱一度占据国内保健品市场1/6的份额,成为外资品牌中的领头羊。
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保健品市场开始细分,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赛道逐渐成型,汤臣倍健、金达威等本土企业也崭露头角。汤臣倍健首次将膳食补充剂引入非直销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2010年以110元每股的价格登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达115倍,成为当时行业内的“黑马”。
外资品牌中,斯维诗精准捕捉年轻消费群体尤其是女性需求,针对美容、护肝等细分场景推出产品,借助跨境电商渠道与社交媒体营销,打破了保健品主打中老年市场的传统认知,成功塑造出时尚健康的品牌形象。
2018年后,保健品行业进入严格监管阶段,虚假违法广告得到严查,合规化成为发展主线。
2020年初,疫情让全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保健品需求大幅增长,消费者开始更关注产品本身的科学价值,对保健品的认知逐渐回归“营养补剂”本质。
同时,销售渠道加速数字化,直播电商成为主流战场,但渠道费用占比并未降低,只是从过去的多层经销商、线下门店成本,转向大主播分佣、电商平台抽佣,最终仍由消费者承担。
从行业成本看,正规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1.91%至3%,且供应链已高度工业化,多个品牌的产品可能来自同一条生产线,仅包装有差异。但因信息不透明、营销驱动,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头部企业毛利率长期维持在60%以上。
直到某品牌出现,才打破这种局面。它借鉴小米的性价比思路与胖东来的透明化模式,以鱼油为例,公开纯度、国际认证等关键信息,定价仅为传统大牌的1/4,还拆解原料、生产等成本,邀请第三方质检并公示报告。
品牌创始人曾通过众筹以工厂价购买NAD+补剂,后续将模式复制到40多种产品,不设经销商,营销费用控制在5%以内,仅通过微信小程序销售,一年全球卖出超1238万粒鱼油,各类补剂总销量突破5804万粒。
这类品牌主动放弃短期高额利润,转向长期口碑积累,正改变保健品行业定价逻辑,就像当年小米击穿手机高价壁垒一样,推动行业回归“合理定价、透明经营”,也让消费者对保健品价格的认知逐渐转变。
来源:翼峰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