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诸刺杀吴王僚是发生在公元前515年的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吴国的历史走向。
专诸(刺杀吴王僚)
专诸刺杀吴王僚是发生在公元前515年的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吴国的历史走向。
图片仅供参考
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有意夺取王位,但吴王僚防范严密。公子光通过伍子胥了解到专诸的能力,并将他招至麾下。伍子胥认为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暂时不宜劝说他对外出兵,决定先帮助公子光取得王位。
在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去世,吴王僚趁机派兵攻打楚国。公子光抓住这个机会,邀请吴王僚赴宴。宴会上,专诸将预先藏有鱼肠剑的鱼献给吴王僚,趁机刺杀成功。吴王僚当场死亡,专诸也被侍卫杀死。公子光随后发动埋伏的武士,消灭了吴王僚的部下,顺利登基为吴王阖闾。
图片仅供参考
专诸刺杀吴王僚不仅决定了吴国内部的王位继承问题,还间接影响了吴越争霸的结果,对春秋后期的整体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诸刺杀吴王僚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谋杀,它不仅展现了刺客的勇敢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2.聂政(刺杀韩相侠累)
聂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之一,以其刺杀韩国国相侠累(即韩傀)而闻名。他出生于轵县深井里(今河南济源东南地区),原本是一个屠夫,因母亲去世后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而成为刺客。聂政被认为是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以其义薄云天、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而被后世传颂。
图片仅供参考
严仲子是韩国大夫,与韩相侠累(韩傀)有仇。严仲子在流亡期间听说聂政的勇猛事迹,便与他结交,并在聂政母亲去世时给予厚葬资助,以此表达对聂政一家的感激和拉拢之意。聂政在服孝三年后,得知严仲子的意图,决定独自前往韩国刺杀侠累,以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
图片仅供参考
在东孟之会期间,聂政携带武器闯入会场,直取韩相侠累。面对众多护卫,聂政毫不畏惧,最终成功刺杀了侠累。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聂政选择毁容自残,剜出眼睛,剖腹自杀,以避免被认出身份,从而保护家人。
图片仅供参考
聂政的姐姐聂嫈在得知弟弟的死讯后,前往韩国认领尸体,并公开宣布其身份,以示对弟弟的敬仰和对严仲子的感激。聂政的壮举和姐姐的义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忠义和勇气的象征。
聂政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恩怨的体现,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环境。聂政的义举和牺牲精神,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刺客之一。
3.要离(刺杀庆忌 )
要离是春秋时期吴国人,生活在吴王阖闾时期。他身材矮小,仅五尺余,形容丑陋,但智勇双全,是当时有名的击剑能手。要离的父亲是一名职业刺客,而他本人最初是一名屠夫,后来因成功刺杀庆忌而成为著名的刺客。
图片仅供参考
吴王阖闾即位后,得知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逃亡至卫国,并在艾城招兵买马,准备伺机报复。庆忌以勇猛著称,被视为阖闾的心头大患。为了消除这一威胁,阖闾与伍子胥商议,决定派遣刺客刺杀庆忌。伍子胥推荐了要离。
要离接受了任务,并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苦肉计”获取庆忌的信任。他故意在朝堂上与吴王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阖闾的手腕,再用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随后投奔卫国找到庆忌。阖闾依计行事,还杀死了要离的妻子,进一步加深了庆忌对要离的信任。
图片仅供参考
在庆忌的信任下,要离得以接近并参与其军事准备。在一次袭击吴国的行动中,要离与庆忌同乘一船。当船只行驶到大江中央时,要离趁庆忌不备,用独臂猛刺庆忌,成功刺中要害。尽管庆忌力大无穷,但在受伤后仍被要离的决绝所感动,未对其下杀手,反而称赞要离为勇士,并在拔出矛后死去。
图片仅供参考
要离完成任务后返回吴国,阖闾试图封赏他,但要离拒绝接受,表示自己只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而非追求个人荣耀。最终,要离在吴国金殿上自刎,以示忠诚。根据一些记载,他被葬于无锡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
要离刺杀庆忌的故事充满了智谋和勇气,展现了古代刺客的风采。尽管这一事件的具体历史真实性存疑,但它无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要离的忠诚和决绝,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英雄人物。
4.荆轲(刺秦王嬴政)
荆轲是中国战国末期著名刺客,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便是刺杀秦王嬴政。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正逐步统一六国,燕国面临巨大的生存威胁。燕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扩张,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荆轲被选为此项任务的主要执行者。
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包括几个关键步骤:
1. 获取信物:荆轲要求燕太子丹提供两样物品,一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二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樊於期因得罪秦王而逃至燕国,荆轲说服他自刎,以获得秦王的信任。
2. 准备行动:荆轲携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卷藏匕首的督亢地图,与助手秦舞阳一同前往秦国。
3. 实施刺杀:在秦王宫中,荆轲试图利用献图的机会行刺秦王,但秦舞阳因恐惧暴露了计划。荆轲独自上前,但在展开地图时匕首未能及时取出,导致刺杀失败。秦王嬴政逃脱并最终反击,荆轲被杀。
图片仅供参考
荆轲刺秦王虽然未能成功,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荆轲被视为反抗暴政的英雄,其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经典题材。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紧张局势。
关于荆轲的评价,历史上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 侠义英雄:许多古代诗人和学者,如陶渊明和一些不知名的诗人,将荆轲视为侠义英雄,赞扬他的勇气和义气。
2. 愚蠢之人:也有一些人,如西汉的扬雄和北宋的司马光,认为荆轲的行为过于鲁莽,不顾后果,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图片仅供参考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荆轲的勇气和决心都值得敬佩,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后世探讨忠义、勇气和政治谋略的重要话题。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