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有些事情确实有点想不通,唐朝末年一个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读书人黄巢,按正常逻辑来说不该这么没远见。但他在历史上的表现确实非常的粗犷,除了前期英雄无敌之外,后期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五胡乱华时某些胡人政权,没有一点治理国家的痕迹可寻。
历史上有些事情确实有点想不通,唐朝末年一个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读书人黄巢,按正常逻辑来说不该这么没远见。但他在历史上的表现确实非常的粗犷,除了前期英雄无敌之外,后期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五胡乱华时某些胡人政权,没有一点治理国家的痕迹可寻。
黄巢的战略短视非常明显,这肯定不是因为他没文化或者是笨。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这样的短视呢?
想一想黄巢他首先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这一点是他身份上最深的烙印。黄巢虽然读过很多书,但他多次科举落榜,本质上是被当时主流士大夫阶层排斥在外的边缘人。也就是士族门阀排斥的阶层。
他家里虽然很富有,但那个朝代也属于底层。看到的更多是底层百姓的苦难和无助还有就是上层社会的那些门阀的敲骨吸髓,所以当他举起反旗的时候,他的理想便是砸碎旧世界,就是复仇就是发泄。他并没有建设新皇朝的想法。他的诗文里充满了冲天的怨气和革命激情,但他几乎从没像刘邦或者是曹操提到过如何治理国家。
他对士族门阀的态度就是一个字一一杀,他对国家的复杂管理体系什么税收、法律、官僚制度建设都是陌生的,甚至是从某一方面来讲充满了鄙视。所以,当他踏进长安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接管这个国家运作系统,而是把它砸烂砸碎。
还有黄巢,他的核心班底大多是和他一起起义的流寇、盐贩比如尚让这些人,他们作为打仗的将领,那是很优秀的。但对治国安民一套一窍不通。他身边缺少像萧何李善长房玄龄这类人才。这是他团队最大的短板。
他起义的口号就是反唐,而当时所有,有治国经验的人才都在唐朝体制内,或者依附于士族门阀。黄巢在一路攻下的城市包括长安,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士族大面积屠杀,所以这些有点治国能力的人才,不是被屠杀就是怕的要死,到处逃亡。
黄巢也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治国人才的重要性,等他意识到需要些读书人来帮他治理国家时,已经没人敢来了。极少数愿意来的,也因为权力被黄巢底下的这些骄兵悍将把持,是难以施展抱负的。
还有就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来不及多想长远的事,他手下几十万大军每天都要吃饭。打进长安后,他发现国库是空的,税收系统也瘫痪了。为了活下去,他只能先默许军队去抢。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虽然暂时能解燃眉之急,却彻底断送了民心。
另外他对唐朝的残余势力没有去赶尽杀绝,周边的节度使那些地方军阀都在虎视眈眈。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治国计划,他天天想着是怎么去打仗、怎么保证打仗要有的资源,怎样守住地盘。
黄巢作为一个打破旧世界的破坏者他肯定是很优秀的,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他具有推翻旧王朝的勇气和力量,却没有建立新秩序的规划和条件。
后来的朱元璋吸取了他的很多教训,朱皇帝可能文化方面还没有黄巢高,但他在打天下的同时就开始招揽读书人,为建立稳固的明朝打下了基础。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历史环境不一样朱元璋前期并不需要和元朝撕的鱼死网破,他有的是时间慢慢发展。不管怎么讲,黄巢能够挥刀斩断锁住中国底层老百姓一千年的精神枷锁,让他之后,天下的老百姓上升渠道变得通畅了很多,凭这点功劳他也是历史上独特的存在。
来源: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