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新天花板!央视《阵地》没有手撕鬼子,却看得热血沸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5:08 1

摘要:抗战剧拍到今天,要么就是前方战士端枪冲锋,要么就是谍战特工暗中周旋,套路也看得够多。

文丨妙

抗战剧拍到今天,要么就是前方战士端枪冲锋,要么就是谍战特工暗中周旋,套路也看得够多。

可央视新剧《阵地》偏要换个打法。

这部剧是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的,

而演员则是冯绍峰、李晨以及徐璐还有王丽坤担任领衔主演,王劲松特别出演,

在9月16日晚刚刚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开播。

最难得的是它敢于触及抗战剧的“空白地带”,别人写枪林弹雨、刀光剑影,

它把目光投向“文化抗战”,那些背着书稿、扛着印刷机南迁的文人,第一次成了抗战剧的主角。

1938桂林精神战场

武汉在1938年失守之后,国民政府文化机构和文人南迁到桂林,

日军不断轰炸,文人们白天躲避空袭,晚上点着油灯,在岩洞中办公。

剧中复原还原历史的照片里“岩洞编辑部”,

夏衍趴在桌案上写社论、茅盾戴着花镜对着稿件核对内容、徐悲鸿在墙上画战马速写。

音乐家沈清歌在漓江的船上即兴弹起《黄河大合唱》,

船工、学生们听着乐曲,便自发地跟着唱起来,激动的歌声压过远处的炮声,

文化的力量第一次显现了出来。

抗战剧里的英雄总背着枪,可《阵地》里的英雄都揣着笔。

冯绍峰所扮演的夏衍在废墟里扒拉《救亡日报》的印刷机,

他的手指被铁皮刮破了也不放弃,

听见远方传来《义勇军进行曲》,他站在门外把手抬了三次想要去开门,泪水已经把袖子弄湿。

不是怕,是觉得每个字都比枪子重。

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演技精湛,他在日本躲了十年,

回国的时候国民政府的通缉令还贴在码头上,

他下了船说:“我是炎黄子孙,回到家有什么可怕的,”。

这句话说起来很平常,可是他眼里的精神头,比刺刀还要厉害。

田汉改的街头剧能演到一半,台下就喊着要参军,社论能让前线的战士多吃一天干粮。

你说这笔杆子厉害不?比真枪还能戳中人心。

双线叙事的独特

《阵地》最聪明的地方,是把两条线拧成了一股绳。

夏衍带人到废墟里捡铅字,拼版面《救亡日报》就复刊成了“不投降的号角”;

田汉蹲在戏班后台改剧本,把桂剧《梁红玉》改成“抗金就是抗日”的活教材。

李克农是李晨扮演的,在忙着和桂系军阀喝酒周旋,

给文人笔杆子找个安全的“炮位”,还要防止特务破坏。

李克农提着一篮桂林米粉去见官员,笑道“夏衍他们的笔比咱们的枪要好使”。

这话说得不空洞,没有李克农打通关节,文人字无处刊印,没有文人字,民心就聚不起来。

相比于单纯的描写文人如何写作,

这样“文武合作”使得这个故事更加扎实,也让这些文化人不再飘在天上。

戏骨云集演技炸裂

有人说《阵地》可以跟《觉醒年代》作比较,但是这两个人的作品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觉醒年代》里面的文人总是在演讲,《阵地》里面的文人则总是在埋头做事。

剧中少有慷慨激昂的场面,更像是埋头苦干的“文化工匠”。

夏衍为了让《救亡日报》的印刷机能运走,带着工友们抬木料,汗珠摔在地上会啪啪作响。

郭沫若写社论时头痛就用冷水洗脸,拧出的毛巾都是黑水,那是因为油墨沾上去的。

徐璐扮演的林秋白很真实,从南京逃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田汉的手稿,

饿了就啃树皮,手稿被用油纸包裹得很严实。

这些“不体面”的细节反而立住人物了,

他们会有饥饿,会劳累,会害怕,但手中的笔却从没停过。

这些“不体面”的细节能立住人物,离不开演员的功力。

冯绍峰扮演的夏衍也没有拖后腿,把文人那种既想复杂心情给演了出来。

李克农像教书先生般温文儒雅,穿长衫的时候像教书先生一般,穿军装的时候又显出军人的果断。

王丽坤弹琴指尖的颤抖、徐璐抱着剧本一层层地将油纸裹起来的小心,

女演员们精彩的细节处理,和男演员们的爆发力互相配合,使文人群相更加生动。

剧中表现的文化抗战,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事。

《救亡日报》复刊的时候,纸张又缺少,

油墨不足,夏衍便带人到废品站拣旧报纸,旧报纸纸页发黄发脆,也截开印社论。

敌机一来,把铅字盘埋到土里,第二天把泥巴拍掉接着再印,

油墨沾上泥点子蹭到手上,洗都洗不掉。

陶行知用岩洞作黑板教书,并在上面写下了“文化不亡中国不亡”八个大字,

黑板被油灯熏成黑色。

田汉改《梁红玉》桂剧的时候,演员在脸上抹上油彩画国旗,下面的观众看得泪流满面。

文化人的战场不是只面对日军的轰炸。

白天文人要和油墨纸张打交道,晚上还得防着黑枪,改个戏都可能会挨揍。

在抗战剧总爱拍英雄怎么打仗,《阵地》却让我们看见,文人的笔杆子也能当枪使。

剧中没有手撕鬼子的夸张场面,

却有夏衍带着团队在轰炸间隙捡铅字、印报纸,田汉蹲在戏班后台改剧本。

这些笔墨功夫看着没炮火震撼,却比真枪实弹更能戳中人心。

毕竟炮弹能摧毁建筑,文字却能守住民心。

这样的抗战剧才算是真正的拍出战争底色,不是只有厮杀才叫反抗;

那些在岩洞里写社论、改剧本的文人们,同样是民族的脊梁。

仅仅是连看两集,已经让观众对于这部剧的期待值拉到了一个高度了,

后面的剧情相信也一定不会垮掉。

来源:娱乐圈扒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