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43万粉丝的飞行员博主突然在深夜敲下“我真的做的有那么差劲吗”,一场关于职场边界与个人价值的战争,在万米高空中提前着陆。南方航空与“燃烧的陀螺仪”宋金泽的这场风波,远不止“删作品”那么简单——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互联网时代雇佣关系的裂痕、职业特殊性的枷锁,
当743万粉丝的飞行员博主突然在深夜敲下“我真的做的有那么差劲吗”,一场关于职场边界与个人价值的战争,在万米高空中提前着陆。南方航空与“燃烧的陀螺仪”宋金泽的这场风波,远不止“删作品”那么简单——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互联网时代雇佣关系的裂痕、职业特殊性的枷锁,以及每个打工人心中“我的价值到底属于谁”的终极叩问。
9月10日,宋金泽那句带着委屈的发问,像一颗石子投入舆论湖面。紧接着,另一位博主爆料“公司要求删光作品,不然未来的路会非常不顺利”,瞬间点燃公众情绪。网友涌入南航官微评论区:“凭什么打压员工?”“743万粉丝的影响力,公司不该珍惜吗?”
但剧情很快反转。9月16日,宋金泽发文道歉:“没有公司就没有我,这次是我欠考虑了。”南航则以“请以他的回应为准”轻描淡写带过。这种“员工认怂、企业隐身”的戏码,像极了职场中无数次上演的“无声压制”——你不必明说“我要你怎样”,但一句“未来的路会非常不顺利”,早已把权力的重量压在了员工肩上。
更耐人寻味的是双方的“默契”。9月12日,宋金泽在南航视频下留言“支持共同发展”,官方回复三个“送心”表情;16日他公开道歉后,主页作品却一个没删。这种“表面和解+实际保留”的操作,暴露了这场博弈的本质:企业要的是“风险可控”的态度,员工保的是“个人IP”的根基。而夹在中间的743万粉丝,不过是被借势的声援工具。
为什么偏偏是飞行员?在网红遍地的时代,医生拍科普、教师做直播、程序员聊职场早已常见,为何南航对自家飞行员的短视频账号如此敏感?
答案藏在“飞行员”三个字的分量里。这是一个需要绝对“去个性化”的职业——公众对飞行员的信任,建立在“专业”“冷静”“零失误”的标签上。你可以接受网红医生偶尔吐槽加班,但很难容忍飞行员在视频里说“今天状态不太好”;你可以点赞教师跳手势舞,但看到飞行员拍机舱vlog时,第一反应可能是“他还有心思干这个?”
这种职业特殊性,让南航的“风险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全球民航业数据显示,73%的乘客会因飞行员的公开形象影响对航空公司的信任度。2023年,某航司一名飞行员因在直播中调侃“天气不好,落地全靠蒙”,直接导致该航线一周内退票率飙升40%。对南航而言,宋金泽1.3亿点赞的背后,既是流量红利,更是悬在头顶的“舆论炸弹”——万一他哪天说错一句话,砸的可能是整个公司的安全口碑。
但问题在于,“堵”真的比“疏”有效吗?宋金泽的视频内容,大多是飞行员日常:清晨的航前准备、驾驶舱的夕阳、落地后的机组餐,配文“平安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些内容非但没抹黑职业,反而让公众看到“飞行员也是活生生的人”,甚至有人留言“因为看了他的视频,第一次不害怕坐飞机”。这种“祛魅”带来的好感,本可以成为南航的免费公关。
企业真正该做的,或许不是让员工“删作品”,而是共建“安全护栏”。比如明确哪些内容可以发(职业科普、安全提示)、哪些不能碰(涉及航班信息、公司内部管理),甚至可以联合策划“飞行员带你看蓝天”系列,把个人流量转化为企业品牌资产。可惜,在“风险零容忍”的思维里,南航选择了最粗暴的方式。
宋金泽的道歉里,“没有公司就没有我”这句话刺痛了无数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互联网时代雇佣关系的尴尬:当员工的个人价值越来越依赖平台(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企业平台),我们到底在为谁打工?
743万粉丝的背后,是宋金泽的镜头语言、文案风格、人格魅力,但不可否认,“南航飞行员”这个身份是最初的流量密码。就像“北大教授”“三甲医生”的头衔自带信任光环,企业背书为个人IP提供了起飞的跑道。可当IP长大,翅膀硬了,产权该归谁?
现实中,类似的纠纷早已上演。2024年,某互联网公司起诉离职员工,要求其注销100万粉丝的账号,理由是“账号内容与工作相关,属于公司资产”;同年,某教师因在抖音分享教学心得走红,学校要求其“要么删号,要么停更”,理由是“精力分散影响教学”。这些案例的核心矛盾,都是“个人IP与企业资源的边界不清”。
国外已有更成熟的解法。谷歌允许员工运营个人技术博客,但要求在简介中标注“仅代表个人观点”;日本航空公司与网红机长合作推出“飞行安全小课堂”,员工获得流量分成,企业收获品牌曝光。这种“各取所需”的模式,既尊重了个人价值,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而在国内,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要么全要,要么全否”的阶段。要么把员工IP当成免费广告,要么视之为“不可控风险”一棍子打死。宋金泽的“认怂”,不过是这种畸形关系的又一个牺牲品——他用“没有公司就没有我”的表态,换取了账号的存续,却也让743万粉丝看到:打工人的个人价值,终究是企业棋盘上的棋子。
舆论场上,两种声音吵得不可开交。支持者说:“凭本事吸粉,企业凭什么管?”反对者怼:“飞行员就该好好开飞机,别整天想着当网红!”这种分裂,藏着公众对“职业本分”的认知混乱。
我们一边羡慕“斜杠青年”,羡慕那些把爱好做成事业的人,一边又用“你就该专注主业”绑架别人。就像有人骂网红医生“不务正业”,转头又转发他的健康科普;有人吐槽教师拍视频“耽误上课”,却在孩子问“为什么飞机不会掉下来”时,希望有飞行员出来讲讲。
这种双重标准,本质是对“职业价值”的狭隘理解。飞行员的“本分”,难道只有驾驶飞机吗?当公众对航空安全的认知还停留在“飞行员很神秘”“开飞机很危险”时,一个真实、接地气的飞行员博主,恰恰能消解这种误解。宋金泽的视频里,有凌晨4点的航前检查,有对“天气不好能不能飞”的科普,这些内容比任何广告都更能传递“安全”的信号。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飞行员能不能当网红”,而在于“当网红会不会影响开飞机”。如果宋金泽因为剪视频耽误了飞行训练,那企业管得对;如果他只是在业余时间记录生活,传递正能量,企业的干预就显得多余。可惜,在“一刀切”的管理逻辑里,南航连区分的耐心都没有。
南航的回应里,有句话值得玩味:“请以他的回应为准。”这种“把球踢回给员工”的话术,背后可能藏着更现实的考量——财报。
今年上半年,南航营收862.91亿元,同比增长1.77%,但亏损仍有15.33亿元。虽然亏损收窄,但在航空业复苏的关键期,任何风险都可能被放大。2023年,某航司因员工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言论,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单季度客流量下降12%,直接影响营收。对南航来说,宋金泽的743万粉丝是“双刃剑”:用好了是免费宣传,用不好就是定时炸弹。
这种“风险洁癖”可以理解,但“因噎废食”就太可惜了。数据显示,2024年航空业用户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58%,他们更愿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年轻化渠道获取信息。如果南航能把宋金泽的账号打造成“青年航空科普基地”,既符合年轻人的信息获取习惯,又能传递企业的安全理念,何乐而不为?
可惜,在“亏损压力”和“风险焦虑”的双重作用下,南航选择了最保守的策略。就像一个小心翼翼捧着瓷碗过河的人,宁愿放慢脚步,也不愿让碗有一丝磕碰。但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从来不是“不犯错就能赢”,而是“抓住机会才能活”。放弃一个743万粉丝的宣传窗口,省下的可能是风险,错过的却是翻盘的机会。
当宋金泽在视频里微笑着说“平安落地”,当南航的飞机冲上云霄,这场风波看似以“员工认怂、企业沉默”收场,但它撕开的裂口,再也合不上了。
这不是南航和宋金泽的私事,而是互联网时代所有打工人的寓言:当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企业身份”之外,当你的粉丝、你的影响力、你的个人品牌开始独立生长,你和公司的关系,还能回到“我付钱、你干活”的简单模式吗?
企业需要明白:堵不如疏。与其害怕员工“失控”,不如教会他们“合规”;与其担心个人IP抢了企业风头,不如把它变成品牌的延伸。就像航空公司需要导航系统,管理个人IP也需要“飞行规则”——明确边界,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员工也该清醒:个人IP不是空中楼阁。企业背书是起飞的跑道,但最终能飞多高,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在打造IP前,先和企业签订“君子协议”,明确哪些是企业资源,哪些是个人努力,避免未来“翅膀硬了”却发现“跑道是租的”。
最后,回到宋金泽那句“我真的做的有那么差劲吗”。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打工人的心里:当我们既想保住“公司给的饭碗”,又想抓住“自己造的翅膀”,我们到底该如何平衡?这场万米高空下的职场博弈,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它至少提醒我们:未来的雇佣关系,不该是“删除”与“被删除”,而该是“共赢”与“共生”。
毕竟,最好的飞行,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掌控,而是飞行员与塔台的默契配合——你指引方向,我负责飞翔,最终一起平安落地。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