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老哥2014年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学的还是文学历史这类专业。毕业那时候是真风光,手里攥着25个优质offer,事业单位国企随便挑。
人这辈子,到底该怎么活才算“正确”?
最近一位35岁的浙大硕士朱先生,网名叫“洒脱哥”的,可真把大家给问住了。
这老哥2014年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学的还是文学历史这类专业。毕业那时候是真风光,手里攥着25个优质offer,事业单位国企随便挑。
结果你猜他怎么选?扭头就进了烟草公司。理由也特实在:以为能“钱多事少”,上班摸鱼写小说。
可现实哪那么美好?天天品烟应酬喝酒,不会来事儿,领导还觉得“浙大硕士就这?”最憋屈的是,工资根本没想象中高,公司里头还不让讨论待遇。
干了整整三年,2017年他裸辞了,直接回浙江丽水缙云县老家农村——隐居了。
这一隐,就是八年。
如今他每天睡到中午11点,起来吃爹妈做的饭,下午写写东西、开开直播、打打游戏,晚上再固定直播一两个小时。
听着是不是挺惬意?但争议可就大了去了。
有人说他这叫“变相啃老”,回村还得爹妈做饭,算什么隐居?他赶紧解释:我可是交了生活费的,家务我也分担!再说了,人家经济上真挺独立。
写作八年积累了四五百万字,新媒体小说、公众号文案啥的都写,加起来赚了超过100万——虽然后来投P2P亏了一大半吧。
现在靠直播,十多万粉丝,每个月几百到四五千不等,他说在农村花销小,够用,还能给父母生活费。
家里还有茶园能补贴点。人家自比“低配版陶渊明”,原话是:“三斗米足矣,不为五斗米折腰。”
但质疑声一点没少。最集中的就是:你这浙大硕士跑去干直播,是不是太浪费教育资源了?
他倒很淡定:“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随波逐流。”可现实问题也跑不掉:写作这行越来越卷,短剧风口没抓住,直播收入又不稳定,相个亲都被人嫌“工作不稳定”。他自己也苦笑:稳定才是相亲市场的硬道理啊。
说实话,我看这故事,心里挺不是滋味。你说他逃避吧,他这八年也没躺平,写了几百万字、搞直播、种茶叶,收入百万还能反哺父母——这比多少嘴上喊躺平、实际啃得理所应当的人强太多了吧?
但你说他成功吧,好像也不对。浙大硕士、八年奋斗、百万收入,最后在村里过着低物欲生活,这投入产出比,怎么算怎么有点“可惜”。
可转念一想,咱们是不是被“标配人生”给绑架太久了?高学历就必须北上广深、年薪百万、买房结婚才算“值”?
你看他父母,从一开始在村里觉得“抬不起头”,到现在“为他骄傲”,这转变不就说明:幸福终究是自己定义的。
当然,我可不是鼓励大家都学他。他这“半劳动半隐居”能成,是有条件的:前些年写作赚了百万底子,农村生活成本又低。没点积蓄你试试?分分钟现实教做人。而且他没成家没孩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家庭责任的,谁敢这么玩?
说实在的,朱先生这八年,更像是一场社会实验:剥离了社会所谓的“成功标签”,人到底能不能活出点自在?
实验证明,能,但代价也不小。你得承受别人的指指点点,得面对收入的不稳定,得在婚恋市场上成为“异类”。
所以啊,人生哪有标准答案。有人觉得年薪三十万给父母两万就是孝,人家觉得陪伴和细水长流才是真。有人觉得稳定编制是王道,有人就乐意活个精神自在。
说到底,真正的勇气,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正确”,而是认清自己的欲望,付得起自己的代价,然后——在一片争议声中,筑好你那“三斗米”的桃源。
这日子值不值?答案不在别人嘴里,在他自己心里。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