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市场屏息等待的靴子终于落地。美联储的决议声明一如预期,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调整至4.00%至4.25%之间。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市场屏息等待的靴子终于落地。美联储的决议声明一如预期,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调整至4.00%至4.25%之间。
可诡异的是,本应是宽松信号的降息,却在金融市场上演了一出反转剧。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在短暂下探后迅速拉升,美股也走出了类似的深V行情,日内悉数收高。唯有黄金,在冲高后遭遇了大幅度的抛售。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给这次行动贴上了一个标签:“风险管理式降息”。这个词很关键,它直接挑明了降息的动机并非经济已然陷入衰退,而是为了给未来的不确定性买一份保险。
这更像是一次“预防式”的操作,旨在经济状况尚未显著恶化前,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毕竟,从一些领先指标来看,当前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并不高。
但支撑这一“预防针”的理由,却充满了矛盾。鲍威尔在发布会上承认,就业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确实在上升,劳动力市场远不如过去那般活跃。更奇特的是,无论是受移民政策影响的劳动力供给,还是企业的招聘需求,都在急剧下降,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
麻烦的是,通胀和失业率这两个本应反向而行的指标,近期竟然出现了同时上行的苗头。这让美联储的决策变得异常棘手。一方面,要应对就业市场的疲软。另一方面,又得警惕通胀的幽灵。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就在宣布降息的同一天,美联储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SEP)却上调了近三年的GDP增长预期,同时还下调了未来两年的失业率预测。一边用行动表达担忧,一边用预测展现乐观,这种矛盾本身就揭示了美联储当下的焦虑。
声明措辞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政策的重心,正悄然从坚守“物价稳定”向着“充分就业”的目标偏移。但鲍威尔又小心翼翼地补充,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或许是短暂的,但风险依然需要管理。这种左右为难的权衡,让未来的政策路径充满了迷雾。
如果说经济数据的矛盾是美联储的“内忧”,那么来自白宫的政治压力,则是日益逼近的“外患”。这种压力已经不再是隔空喊话,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决策的会议桌上。
这次会议,是特朗普总统提名的新任理事米兰的首次投票。他的首秀就投下了一张唯一的反对票,主张进行更激进的50个基点降息。这张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它标志着政治力量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内部的具象化。
与米兰的激进形成对比的是,市场同样关注的另两位特朗普任命的理事,鲍曼和沃勒,这次都选择了支持降息25个基点。但这并没有打消市场的疑虑,反而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决策可能加剧分裂的影子。
毕竟,特朗普总统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早已不是新闻,他甚至曾扬言要解雇鲍威尔。面对这种空前的挑战,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再次重申了美联储的立场:决策完全基于数据,不受任何政治因素干扰,这是美联储的组织文化。
然而,市场的信任正在被侵蚀。有观点认为,美联储独立性的下降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大尾部风险。鲍威尔的任期以及未来美联储团队结构的调整,都可能让货币政策的天平更加倾向于政府的意愿。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米兰的任命本身就极具争议,他是近九十年来首位同时在行政部门和美联储任职的官员,这被广泛视为对央行独立性的潜在挑战。
市场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对于今年年内还将有1到2次降息的预测,市场坦然接受。但对于2026年的点阵图,市场几乎选择了无视。尽管点阵图的中位数显示明年仅有一次降息,但市场却预期有50-75个基点的降息空间。
这种巨大的分歧,恰恰反映了市场对美联储长期政策路径的怀疑。交易员们押注的是,随着人事变动,未来的美联储可能不再是今天的模样,届时的政策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25个基点的降息上时,一个更危险的信号却在金融市场的“管道”里悄然闪烁,银行间的流动性正在告急。
近期,回购市场的隔夜融资利率(SOFR)多次向上突破了美联储政策利率走廊的上限。这个看似技术性的指标,实则是一个危险的警报。它意味着银行体系内的美元“现金”正变得紧张,金融机构互相拆借资金的成本在飙升。
这一幕,与2019年那场回购市场危机何其相似。背后的根源也如出一辙:美联储持续进行的资产负债表缩减(即“缩表”),正不断从市场中抽走流动性,导致作为市场主要资金融出方的一级交易商,其放贷能力大幅下降。
这才是潜藏在利率决议之下的真正暗流。如果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持续恶化,其后果可能远比一次降息与否要严重得多。它可能迫使美联储不得不提前结束缩表进程,甚至掉头重新开始扩大资产负债表,也就是所谓的“扩表”。
那将是一个比降息本身强烈得多的宽松信号。市场对决议公布后美元和美债收益率不降反升的解读,或许也包含了这层深意。25个基点的降息已被完全消化,而真正的市场拐点,可能并不取决于未来还有多少次降息,而是取决于美联储何时以及如何应对这场正在逼近的流动性危机。
回看这次议息会议,美联储就像一个在高空走钢丝的舞者。脚下的钢丝,一头连着充满矛盾的经济数据,一头系着日益收紧的政治压力,而下方,则是可能随时爆发的金融稳定风险。
这次“风险管理式降息”,既是向前看的预防,也是向后看的妥协。它试图在支撑就业、控制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一个脆弱的平衡点。
但前路挑战重重。未来的美联储,不仅要与经济的不确定性赛跑,更要在一个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捍卫自身的信誉和政策的效力。钢丝上的任何一次晃动,都可能引发远超预期的市场动荡。对投资者而言,看懂美联储的困境,或许比预测下一次降息更为重要。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