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gent浪潮来了,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坏消息是,我们的定价模式还活在“软件即服务(SaaS)”时代,结果就是无数创业公司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喜好,正不自觉地用旧地图航向新世界,亲手吹起一个注定会破裂的“伪ARR”泡沫——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业者尝试复制粘贴
“增长”的毒药:客户越爱你,你就越亏钱?
文/王子威@零售威观察
Agent浪潮来了,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坏消息是,我们的定价模式还活在“软件即服务(SaaS)”时代,结果就是无数创业公司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喜好,正不自觉地用旧地图航向新世界,亲手吹起一个注定会破裂的“伪ARR”泡沫——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业者尝试复制粘贴SaaS产业中的“按席位定价(Seat-based Pricing)”模型。
要理解风险,我们必须先回到第一性原理。SaaS企业的ARR之所以成为估值模型的基石,源于其背后三个坚固的假设:
价值与人成正比:软件的价值,与使用它的人(席位)数量成正比。越多人协作,价值越大。
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每增加一个用户,软件供应商的边际成本微乎其微。因此,每一个新增的席位几乎都是纯利润。
增长飞轮效应:更高的使用率带来更好的客户粘性,从而带来更多的席位扩张,形成正向循环。
这套逻辑在过去二十年堪称完美。然而,Agent的出现,如同一场板块构造级的剧烈运动,从根基上震碎了这三个假设。
Agent的核心价值主张是什么?是减少甚至消除特定任务对人类的依赖。它不再是增强人类的“工具”,而是替代任务的“数字员工”。这就引出了一个致命的商业悖论,一位身处困境的创业者向我精准地描述了这种痛苦:
“我的产品非常成功,它自动化了大量任务,帮助客户削减了团队规模。结果呢?客户需要的席位变少了,我的收入也随之暴跌。我的扩张成了我的噩梦。”
与此同时,Agent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每一次LLM调用、每一次数据查询,都伴随着真实且可变的计算成本(COGS)。 这意味着,SaaS的“零边际成本”天堂,在Agent时代已不复存在。
这里还有一个可怕的观点,就是“大模型的Token成本正在快速降低”——从数字上看没问题,但是对于要求高精度的服务来说,一般都需要调用最前沿的大模型,这类模型的价格可没有什么降低!而且还常常伴随着由于算力等问题而导致的不稳定!
所以,当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而其收费标准却是“按人头收费”;换句话说,当它的成本随使用量线性增长,而收入却按人头固定不变时——任何基于这套体系构建的ARR,都只是一个脆弱的幻影。
我将这种基于“按席位定价”的Agent收入,定义为“伪ARR”。
它看似拥有经常性收入的稳定外壳,其内核却是一个持续失血的、负向的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这个泡沫由一个注定会破裂的商业悖论驱动:产品越成功,客户参与度越高,创业者的亏损就越严重。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以固定的“席位费”向客户提供了一个Agent。起初,客户使用频率不高,你的利润率看起来非常健康。但随着Agent的效果越来越好,客户开始让它处理海量的任务。此时,你的API调用成本飙升,可能轻易就超过了那个固定的席位收入,导致你在这个最“成功”的客户身上严重亏损。
一位CEO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窘境:
“我如何能继续按席位收费?我的后台为这些Agent的‘苏醒’和‘工作’,正持续不断地向大模型厂商支付真金白银。而我从客户那里收到的,却只是一个固定的席位费。”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自助餐厅,按人头收取固定门票。但与传统餐厅不同的是,你的食材不是批量采购的,而是顾客每吃一口,你就得按市场价向供应商支付一次费用。此时,那个最能吃的“大胃王”顾客,就不再是你的“超级用户”,而是你的“超级负债”。
这就是“伪ARR”的真相:它将成功(高客户使用率)导向了失败(负利润率),用增长的假象掩盖了价值创造与价值捕获之间的致命鸿沟。
作为投资人,如何在尽职调查中精准识别这种“伪ARR”泡沫?作为创业者,如何自我审视以避免掉入陷阱?以下是你必须在下一次会议上提出的5个尖锐问题:
信号1:收入与成本的“致命脱钩”——“你的单位经济模型到底是什么?”
请不要只告诉我LTV/CAC;请告诉我,平均每个席位每月贡献的收入,与该席位背后Agent产生的平均计算成本(COGS)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们最活跃的10%用户,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
危险信号:如果对方对此含糊其辞,或者无法提供清晰的、基于使用量的成本核算,这极有可能意味着他们正在用总收入掩盖着灾难性的单位经济。
信号2:增长飞轮的“反向旋转”——“当客户从你们的产品中获得10倍价值时,你们的收入会怎样?”
如果你的Agent帮助客户将一个10人团队的工作自动化,只需要1名监督员,你是会庆祝这次伟大的客户成功,还是会为损失9个席位的收入而恐慌?你们的商业模式是奖励还是惩罚客户的成功?
危险信号:任何试图通过“混合套餐”、“功能限制”等方式,变相鼓励客户保留更多人类席位的模式,都表明其商业模式与自身产品的核心价值主张背道而驰。
信号3:价值主张与计费单位的“南辕北辙”——“客户到底在为‘权限’付费,还是在为‘结果’付费?”
如果Agent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为什么收费的锚点是人类用户?这感觉就像为自动驾驶出租车付费时,不按里程,而是按车里坐了多少乘客来计价。你们如何向客户解释这种定价的合理性?
危险信号:当一家公司的价值叙事完全围绕“自动化”和“效率提升”,但其合同和报价单上最醒目的却是“用户席位数量”时,这种认知失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信号4:销售激励的“路径依赖”——“你们的销售团队,是靠卖‘席位’,还是靠卖‘成果’拿提成?”
请描述一下你们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方案。他们的核心考核指标(KPI)是签约的席位总数,还是客户实现的业务成果(如节省的成本、转化的线索)?”
危险信号:销售激励是企业战略最诚实的体现。如果销售团队仍在被激励去最大化“人头数”,那么这家公司在组织和文化层面,就已经被牢牢锁死在了旧SaaS时代的惯性中。
信号5:董事会对“旧地图”的迷信——“你们是否因为投资人的偏好,而选择了一个明知不合适的定价模式?”
在内部,你们是否讨论过更“Agent原生”的定价模式,比如按使用量或按结果付费?是什么阻碍了你们?是不是因为董事会和投资人更习惯于看到一个“可预测”的席位制ARR报表?
危险信号:来自董事会和投资人的认知惯性,是扼杀创新的巨大力量。 如果一家初创公司为了融资,被迫选择了一个与其业务本质相冲突的商业模式,那么它从第一天起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Agent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范式转移,更是商业价值创造方式的根本变革。继续沿用“按席位定价”这把SaaS时代的尺子,去衡量Agent的价值,无异于刻舟求剑。
对于投资人而言,现在必须更新你的评估框架。胜利将属于那些能够洞察“伪ARR”泡沫,并真正理解“成果经济”(Outcome-based Economy)、“结果即服务(Result-as-a-Service)”的投资者。你们的尽职调查,必须从计算“人头”,转向计算“成果”。
对于创业者而言,现在是展现勇气和智慧的时刻。不要因为资本市场的短期偏好,而为你的火箭绑定一个错误的燃料引擎。
“按席位定价”的时代即将落幕,它不会在AI Agent的革命中幸存下来。 但那些敢于直面现实,将定价与真实、可衡量的客户成果紧密绑定的公司,不仅能够幸存,更将定义下一个伟大的软件时代。
来源:零售威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