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品牌们财报里直喊“市场放缓”,新锐国货也在价格战和渠道依赖间上上下下。
在过去几年,聊消费,绕不开一个词:不确定。
大品牌们财报里直喊“市场放缓”,新锐国货也在价格战和渠道依赖间上上下下。
表面上看,大家的钱包还在花,只是花得更精细了。
今年5月,北大国发院CBI指数和CBI500榜单一出,终于让这些问题有了量化的答案。
这份榜单和以往只看销售额的排名不同,是淘宝天猫数十亿真实交易数据算出来的:买没买、买了几次、口碑咋样、新品卖得好不好,全都算里头,等于给国内消费市场来了一次“体检”。
结果出乎意料。
CBI指数已经连续九个季度稳定上升。
什么意思?在真正的购物选择里,品牌和品质依然最重要。
尤其在今年二季度,CBI500榜单还单独列出了“快消新锐品牌榜”,这个窗口更能看出消费趋势。
为啥是快消品?因为它们更新快、买得频,最容易看出市场新动向。
榜单上这50个新锐品牌有个共同点:不靠砸广告投流,也没被大主播带着起飞又摔下,靠的是持续推新品、抓住高价值用户、复购率高。
说白了,只有能让消费者多次回来消费的品牌,才能站稳脚跟。
再看618大促期间的数据——很多人以为大促拼的就是谁便宜谁赢,但CBI指数反倒显示,消费者在这个节点更愿意为品质买单。
这说明,流量红利时代正在过去,品牌和产品力才是硬道理。
CBI500和快消新锐榜的意义,不是给谁盖棺定论,而是为品牌、资本、消费者提供一套参考系,让大家看清消费趋势。
比如,618、双11不再是单纯价格战,而是品牌力的较量。
大促期间,用户更愿意选品质好、信得过的品牌。
忠诚度成稀缺资源,谁能把短期热度变成长期信任,谁才是真赢家。
城市排序也有意思。排名靠前的不是北上广深,而是合肥、郑州、南昌、南京这些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流动人口多的城市,消费指数反而低,说明消费重心正向区域中心城市转移。
资本也变了。
2021年后资本降温,现在政策和并购回暖,投资人更看重穿越周期的品牌。
CBI榜单,成了他们判断品牌潜力的数据工具。
总的来看,榜单提醒我们:流量红利正在消退,用户变得更理性、更挑剔。
品牌规模不等于确定性,被持续选择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变化最快的快消市场,只有坚持品牌力和产品力,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成为长期赢家。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