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布局未来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安全格局。据美国国会2024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统计,2025年美国国防研发总预算达到123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DARPA作为美国“技术创新发动机”,在最新发布的六大方向战略布局中,将人工智能、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布局未来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安全格局。据美国国会2024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统计,2025年美国国防研发总预算达到123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DARPA作为美国“技术创新发动机”,在最新发布的六大方向战略布局中,将人工智能、空天反隐身、生化防御等前沿科技推向聚光灯下。
美军新一轮技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全球科技竞赛加剧的背景下,步步为营。2025年9月19日,DARPA在全球航空航天峰会上正式发布“未来创新系统研究主题项目”,明确提出六大核心方向:空天反隐身与高超声速武器探测、新一代战场感知与传感器、生化威胁防御、系统韧性强化、军事行动全周期韧性提升、复杂系统方法论创新。
过去几年,量子雷达、分布式传感器、AI目标识别算法等技术不断突破,让高超声速和隐身武器的“隐身”属性正逐步被削弱。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援引美军官员话称,“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智能化,使得未来无人机编队具备更强的目标发现与联动能力”。而在生化防御领域,COVID-19疫情的全球冲击促使DARPA加大投入,推动从实时监测到应急响应的全链条技术进步。
中国、俄罗斯的技术推进被美国国防部定义为“主导性威胁”。中国在AI、量子通信与高超声速武器方面的投入逐年攀升,2023年中国科技研发总投入已达3.08万亿元人民币。俄罗斯则在电子战和导弹技术领域持续创新,频频展示新型反制系统。美国国防部《2024年中国军力报告》指出,美中军事技术差距明显缩小,技术优势窗口期被不断压缩。
DARPA的六大方向,实际上是对国际军事科技竞赛的系统性回应。美方强调“技术集群”理念,力图打破单一技术突破瓶颈,形成多领域协同、互为支撑的创新生态。正如DARPA主任温切尔在峰会现场所言,“单一技术不再是制胜关键,系统性创新和智能协同才是未来战场的核心。”
现代战争的持续性与抗打击能力正在成为核心指标。传统军事系统依赖于单一平台性能,而DARPA的新思路在于整体系统的自适应与自愈能力。2025年美国陆军“勇士融合”演习中,AI驱动的无人集群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动态修复、临时重组的新能力。外骨骼、认知增强和战场3D打印等前沿技术正逐步投入实战测试。
强化系统韧性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作战观念的变革。通过AI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部队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维持高效作战,减少对传统后勤的依赖。与此同时,复杂系统方法论的引入,推动计量学、多尺度材料工程、人机协同设计等多学科交融,催生出全新作战理论和战术模型。
DARPA的技术布局绝非短期行为。一般来说,从基础研究到大规模装备部署,周期都在5至10年。以AI战场鲁棒性计划(SABER)为例,旨在确保AI系统在高对抗环境下依然可靠、透明、可控。面对技术复杂性与跨领域整合的巨大挑战,如何实现快速转化,成为美国国防创新体系的核心难题。
国际竞争的加剧让技术优势窗口期日益缩短,创新成果如何在第一时间应用于实战,成为各国军队共同关注的焦点。DARPA强调“以终为始”的创新路线,提前十年布局前瞻性技术,为2030年代的军事格局做准备。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