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去社区随访,碰到一位60多岁的工人师傅,胃总是不舒服,一直说“老胃病,没事的”,可体重掉了十几斤还没当回事。两个月后,家属打电话告诉我他确诊晚期胃癌。
胃癌,听起来像离我们很远的词,但它偏偏就藏在饭桌上、生活里、不经意的习惯中。
前几天去社区随访,碰到一位60多岁的工人师傅,胃总是不舒服,一直说“老胃病,没事的”,可体重掉了十几斤还没当回事。两个月后,家属打电话告诉我他确诊晚期胃癌。
电话那头静了一会儿,说:“他平常就喜欢吃泡饭,边吃边抽。”我握着手机,心里沉得像压了块铁。
说实话,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不是因为不了解,而是因为太熟悉。
熟悉到以为那只是“老毛病”,熟悉到以为“大家都这么活着也没事”。但真不是。
上海交大的一项大样本研究,解剖分析了500名胃癌死亡病例的组织与生活史资料,发现了5个高度重叠的生活共性。
不是病理学的术语,而是真真正正藏在我们日常每一顿饭、每一次应酬、每一次“忍一忍”的背后。
下面,我不长篇大论,就说说这5个让人揪心的共性。
很多老年人喜欢吃泡饭、稀饭、烂面,觉得好嚼、好吞、省力气。
尤其是牙不好的,几乎顿顿离不开。
但这正是问题的开端。
长期吃软烂食物,会让胃失去“锻炼”,胃酸分泌减少,蠕动功能下降。就像一个人总不走路,腿就废了。胃也一样,越吃越懒,胃液越分泌越少,胃的自我防御能力也就越差。
更麻烦的是,泡饭容易被大口吞下,不经咀嚼,食物颗粒未经唾液初步分解就进胃,对胃黏膜是负担。而且泡饭容易稀释胃酸,导致胃里消化环境变差。
不是说不能吃稀饭,而是不能只吃稀饭。偶尔一顿可以,但天天靠它过日子,胃是会“退化”的。
老年人抽烟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曾经干过重体力活的那一代人。有人说烟是“解闷的朋友”,有人说“抽了一辈子也没事”。
但医学不讲感情,烟草中的亚硝胺类物质,是胃癌明确的致癌因子之一。
这不是猜测,是几十年、上百万人群调查得出的共识。
长期吸烟,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从而加快胃黏膜老化和病变。更严重的是,它还会影响胃液分泌,加剧胃酸反流,进而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癌变。
就算你自己觉得没事,你的胃可不一定受得住这份“热情”。
“忍一忍就过去了”“老胃病,不碍事的”“家里忙,没空去医院”——这些话我听过太多太多。
可是,胃的疼痛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
胃癌很多时候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从慢性胃炎、胃糜烂、胃溃疡慢慢发展而来。这个过程,可能长达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但问题是,很多人从来不去查胃镜。怕疼、怕麻烦、怕查出来,甚至有些人觉得“查了反而吓人”。
可现实是,早发现、早干预才是真的有用。
等到症状明显、体重下降、饭吃不下,再去查,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有些胃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你感觉“胃总不舒服”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悄悄过了那个可以挽回的节点。
很多人爱吃腌菜、咸菜、酱菜、腊味、咸鱼,尤其是中老年人,吃得不咸就没味。有人说,小时候穷,吃咸菜下饭习惯了。
可这些“下饭神器”,正是胃癌的温床。
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反流的可能,同时也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的黏附和繁殖。
而幽门螺杆菌,正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长期高盐饮食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是正常饮食者的2倍以上。尤其是腌制物中的亚硝酸盐,会在体内形成亚硝胺,这是公认的致癌物。
不是说不能吃咸菜,而是不能天天吃、大量吃。偶尔吃两口解馋可以,但不能把它当主菜。
很多人查出幽门螺杆菌后,一句话:“反正也不疼,就不管了。”
但这个“不疼”的菌,不仅能引起胃炎、胃溃疡,还能诱发胃黏膜的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一级致癌因素。不是我说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
问题是,它传播还挺容易的,尤其是家庭内共餐、使用公筷少的家庭。一口菜、一双筷子,就可能传给下一代。
有些老人说,“我这一把年纪了,治不治都一样”。
可问题是,胃癌一旦到了晚期,治疗不仅痛苦,而且代价极大。如果早期发现幽门螺杆菌,通过规范服药是有可能清除感染的,能大幅降低胃癌的风险。
别小看这个“看不见”的细菌,它安安静静地待在胃里,时间一长,就可能变成一个不定时炸弹。
你看,这五个共性,哪一个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吃饭的方式、抽烟的嗜好、忍病的态度、口味的偏好、对细菌的忽视……
都不是突然的,都不是巧合。
这些行为,也许一顿饭、一天看不出变化,但年复一年,胃就一点点坏掉了。
我们经常说:“人老了,最怕得癌。”可有时候,癌不是“得”的,是一点点“积”出来的。
说到底,养胃不是靠补品,是靠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
吃得简单一点,咸淡适中;该查就查,该治就治;烟能不抽就不抽;饭吃得慢一点,不烫不硬;家里人之间用公筷,不共用碗筷。
有时候我在想,医生到底能做什么?其实也做不了多大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剩下的,是你怎么吃、怎么活、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
胃病不是老年人的“标配”,胃癌也不是命运的安排。它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是一次次忽略的后果。
敬胃一口温饭,不急不烫;敬自己一个检查,不逃不拖。
未来就在你今天的碗筷之间。
参考文献:
[1]李兆申, 胡品津, 王小田, 等.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管理共识意见(2022年)[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 25(3): 201-210.
[2]陈孝平, 樊代明. 胃癌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4): 321-330.
[3]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0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来源:懂点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