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000万应届生,到底去哪儿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8:36 1

摘要:一千多万啊,比整个瑞士人口都多,说没就没啦?今天,我就跟你们掰扯掰扯他们到底钻进了哪些“平行宇宙”。

“我室友,毕业三个月,微信步数每天不超过200,人却像蒸发了一样。”

别笑,你朋友圈里肯定也有这么一两个“人间失踪”的应届毕业证。

一千多万啊,比整个瑞士人口都多,说没就没啦?今天,我就跟你们掰扯掰扯他们到底钻进了哪些“平行宇宙”。

先说最卷的那拨——考研二战团。

我表妹,江西普通二本,去年落榜,回家第一句话:“妈,再给我一年时间,我一定能上岸。”

于是家里客厅成了“高清网课直播间”,她爸把电视都搬到卧室,怕挡着她的“清华滤镜”。

你以为只有她?2024年官方数字,55%的本科生一毕业就继续“续费”学生身份,国内升学占了九成。

考研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答错了,简历就要归零。

图书馆的灯,比北上广的写字楼更早见证了凌晨四点的中国。

我去看过她一次,三伏天,走廊里全是小马扎,男生光着膀子背政治,女生用发夹把刘海别成小天线,汗水滴在肖秀荣1000题上,直接和“唯物史观”融为一体。那一刻,我懂了:他们不是不想工作,是怕一脚踏空,就再也追不上同龄人了。

再说“上岸”成功那拨。

阿豪,985工科男,去年考上苏州某区街道办,入职第一天发朋友圈:配图是工位上一盆绿萝,文案只有两个字——“稳了”。

别小看这俩字,背后是他爸妈同时在家族群里发60秒语音的狂欢。

2024届调查,超七成毕业生把“体制内”标成首选。为啥?

私企裁员像龙卷风,体制内退休像慢动作回放,谁都看得见终点。

我周末找他撸串,他穿着那件“行政夹克”,拉链拉到顶,烟都不抽了,说怕回家一身味,影响“组织形象”。撸到一半,他接到电话,要去社区给大爷大妈发防诈骗传单。我调侃他:“985高材生,终极使命是帮老太太装反诈App?”他翻白眼:“你懂啥,这叫‘稳稳的幸福’。”

那一刻,我竟无力反驳。

当然,也有人拒绝“稳定”二字。

隔壁的小雨,毕业即失业,她干脆把简历往垃圾桶一扔,开了个直播间,专门教人“如何用Excel画爱心”。

你笑她野?人家三个月涨粉80万,带货鼠标垫,一单佣金15%,比当年校招工资还高两倍。

当同龄人还在PPT里画大饼时,她已经在弹幕里把饼卖出去了。

我蹲过她一次直播,凌晨一点,她对着镜头打哈欠,眼泪刚挤到一半,榜一大哥刷了一艘“火箭”,她瞬间把哈欠咽回去,换成元气少女音:“谢谢哥哥,爱你哟!”

关掉直播,她微信我:“别劝我找正经工作了,我这就是正经工作,只不过老板是千万个‘哥哥’。”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她那种“自由”中的窒息感。

还有人,把“退路”走成了“归途”。

我亲戚,珊珊,护理系,之前发誓“死也不回小县城”,结果毕业那年,她妈查出乳腺癌。

她连夜打包,回到四线小城的县医院,笔试面试一把过,编制到手。

现在她每天坐在防弹玻璃后面,收挂号费,递医保卡,动作麻利得像在跳踢踏舞。

我春节回老家,她指着街对面新开的蜜雪冰城说:“看,我们县终于有第二家连锁了。”

不是大城市卷不动,是小县城突然有了需要她的病床。

那一刻,我鼻子猛地酸了。谁曾想到,当年写“世界那么大”作文拿第一的姑娘,最终还是把世界缩成一张病床的距离。

最后,别忽略那些“暂时隐身”的人。

B站有个UP主@二战小熊猫,每天发vlog:上午刷行测,下午撸猫,晚上帮妈剥蒜。

弹幕里一堆人刷“世另我”。

官方口径把这部分叫“慢就业”,说只占8%,可我猜真实数字得翻倍吧。

暂时躺平不是罪,把沙发躺出人形就需要警惕了。

谁规定毕业第二天就必须人模狗样?沙发也是人生缓冲区,只不过有人缓冲三个月,有人缓冲三年。

写到最后,我才发现——

所谓“消失”,不过是成年人的“隐身模式”。

有人在图书馆熬成熊猫,有人在直播间笑出眼泪,有人在街道办写材料写到秃头,也有人躺在爸妈的沙发上,把未来刷成了一条又一条的招聘信息。

这世界从来不缺年轻人的身影,缺的只是发现他们的镜头。

下次再听到“今年毕业生又创新高了”,别只当数字,想象成1000多万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或许正挤在4号线,或许刚把简历投进黑洞,或许在防弹玻璃后冲你微笑,或许在深夜的弹幕里求一个“上岸”。

他们没去哪儿,就在我们身边,换了个战场,继续打怪升级。

喝完最后一口可乐,我把瓶子捏扁,扔进可回收桶——

嘿,兄弟,姐妹,如果你也在某个角落偷偷努力,别怂,你“消失”的每一步,都算数。

屏幕前的你,要是刚好认识那个“步数58”的朋友,别催,别笑,给他点个大大的赞,再顺手递上一句:

“慢慢来,才最快。”

来源:青铜~~芯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