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想也奇怪,以前那些重要比赛,或者球队成绩好的时候,那叫一个挤啊,恨不得搬个小板凳坐在过道里。现在呢,就算来了这么多人,场地里还是能数得清有多少空位,这跟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场面,简直是两码事。
说真的,上港主场十辆大巴拉来了人,最后场子还是空荡荡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事儿我刷到的时候,真就纳闷了,明明费了这么大力气,又是组织又是拉人的,怎么就聚不起人气呢。不是说体育赛事就得靠观众撑着吗,结果现在弄得跟闹着玩似的。
想想也奇怪,以前那些重要比赛,或者球队成绩好的时候,那叫一个挤啊,恨不得搬个小板凳坐在过道里。现在呢,就算来了这么多人,场地里还是能数得清有多少空位,这跟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场面,简直是两码事。
就拿我上次看比赛来说吧,虽然不是上港,但那氛围,哪怕是阴雨天,人都站得满满当当的。这次上港这操作,听着挺热闹,但实际效果,嗯,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背后肯定不是一辆大巴车能解决的问题。得想想,观众到底为什么不愿意来了?是因为票太贵了?还是比赛本身不够吸引人?或者,是不是大家对这支球队,或者说整个联赛,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
我记得之前有数据说,国内足球联赛的上座率,其实一直是个问题,不是说某个球队,而是整体。虽然上港这次动静不小,但它触及到的,可能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那些真正热爱足球的人,他们到底看重什么?是精彩的进球,是荡气回肠的对抗,还是球员那种拼搏到最后一刻的精神?如果这些东西缺失了,光靠“拉人头”,能有多大意义。
我还看到有人说,现在年轻人有更多的娱乐方式了,电影、游戏、短视频,哪个不比去现场看一场球赛来得轻松自在。而且,一场球赛下来,几个小时,来回交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得算进去。
所以,你拉十辆大巴,可能只是把一些本来就不太情愿来的人,又凑合地弄来了。他们来了,但心可能已经飞到别处去了。这种“人来了,但人没到”的状态,比真的没人来,可能更让人觉得无力。
再说,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大家对比赛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如果比赛过程不够精彩,或者球队表现起伏太大,观众的失望感会很强。这种失望积累多了,下次再想让他们掏钱买票,就难了。
而且,我们得承认,现在很多所谓的“球迷”,可能更多的是被流量和热闹吸引过来的。一旦热度下去了,或者有了新的热点,他们就很容易转移目标。这种“快餐式”的球迷,很难形成稳定的支持群体。
我之前听一个在体育行业的朋友抱怨过,说现在很多地方体育比赛,都陷入一种怪圈,就是想方设法拉观众,但忘了比赛本身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做生意,卖的东西不好,就算你广告打得再响,最后也留不住顾客。
上港这次的操作,与其说是吸引观众,不如说是“组织观众”。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看球,又有多少是被动员来的,很难说。但无论如何,空荡荡的看台,说明这种方式,至少在这次,效果不佳。
而且,这种“拉人头”的方式,也容易让比赛现场的氛围变得尴尬。你坐在那里,周围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喊两声,也显得没什么底气。这种氛围,反而会影响到真正想看球的人的心情。
再者,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可能也反映出当下国内足球发展的一些问题。青训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本土球员水平不高,比赛观赏性下降。又或者,联赛的商业运作模式,没有真正做到以球迷为中心。
那些欧洲顶级联赛,他们的球场为什么总是爆满?不仅仅是因为球队强,更是因为他们把观赛体验做到了极致,从球场设施,到周边服务,再到球迷的参与感,都做得非常好。
上港这次的“十辆大巴”,与其说是一个新闻点,不如说是一个信号。它可能在提醒我们,吸引观众,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更不能过度依赖“组织”和“动员”。
归根结底,比赛还是要靠内容本身说话。如果比赛精彩,球员拼搏,那么观众自然会蜂拥而至。反之,就算你把整个城市的人都拉来,也可能只是换来一片沉默。
我最近刷到一个视频,是以前老甲A联赛时候的画面,那场面,球员在场上豁出命去踢,观众在场下声嘶力竭地吼,那种纯粹的激情,现在真的很难见到了。
所以,与其纠结于为什么拉了十辆大巴,观众还是不多,不如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让观众不愿意走进球场,又或者,怎样才能重新点燃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情。
我们还能不能找回那种纯粹的足球情怀,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想去看一场球赛,而不是被动地被拉过去?
来源:博比查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