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方案,商业化后将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类比蒸汽机/电气化),改写全球能源秩序。优势:能量密度高(1吨氘氚聚变=700万吨原油),燃料储量丰富(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无放射性废物问题。挑战:氚燃料短缺(半衰期仅12年,需通过氚增殖技术实现自持)。托卡马克(主流):全球投资最大、技术最成熟(占比90%以上),已进入工程可行性阶段(如ITER、EAST、BEST项目)。Z-FFR混合堆:聚变-裂变混合路线(如“星火一号”),经济性优但技术尚在验证。商业化时间表:托卡马克:预计2030年代(多数企业观点)。FRC:Helion计划2028年商运(向微软供电)。全球政策加码中国:2025年9月《原子能法》首次明确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研发。工信部将核聚变列为未来产业,推动超导材料等前沿应用。海外:美国:能源部拨款1.07亿美元支持聚变创新。英国:计划2027年投入6.5亿英镑。德国:“聚变2040计划”追加37亿欧元。资本涌入提速融资规模:2025年全球核聚变融资97亿美元(同比+36.6%),私营资本主导。摘要: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方案,商业化后将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类比蒸汽机/电气化),改写全球能源秩序。
逻辑:聚焦“卖铲人”机会
产业链上游材料与中游设备厂商在商业化初期受益确定性更高。
高温超导带材第一壁与氚自持模块偏滤器及材料真空室及锻件报告核心结论:
可控核聚变已迎来“奇点时刻”,国内“国家队+民企”格局(合肥、成都集群)加速产业化。短期关注材料/设备厂商(超导、第一壁、真空室),长期跟踪氚自持技术突破与路径竞争动态。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