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把话挑明:17岁、2米23的张子宇确实是罕见“海拔”,站在三秒区里指尖就能触筐,理论上可以当天然屏障。但现代女篮早已不是“站桩时代”。
作者把话挑明:17岁、2米23的张子宇确实是罕见“海拔”,站在三秒区里指尖就能触筐,理论上可以当天然屏障。但现代女篮早已不是“站桩时代”。
从抢板到完成快攻,高水平队伍往往只用五六秒。张子宇回防速度偏慢,队友若等她落位,早攻机会直接消失;硬打阵地,她又常常顶不动对手,被轻轻一撞就退出三秒区,接球点远离篮心,威胁骤降。
更棘手的是处理球。面对包夹,她的传球视野与手法都显稚嫩,多场热身赛下来,受压迫后的失误居高不下。
防守端的“拆台”同样刺眼:横移、滑步、交叉步基本缺席,容易被小个子用假动作点飞;判断落点慢,卡位意识弱,下肢力量不足导致连续起跳能力差,篮板拿不稳。
国家队目前并未为她量身打造战术。她要到深位,球却传不进去;偶尔摆“双塔”,也只是把两位高个同时塞进禁区,外线运转依旧停滞。
国际潮流里,中锋得会外弹、会策应、甚至拉出去投三分,后卫则越来越“多面手”。我们若仍停留在“身高解决一切”的旧思维,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作者提醒:张子宇的资本除了身高,还有年龄。她急需的是系统打磨——核心力量、脚步、投篮、视野、判断……这些都无法在高强度国家队“短训”里速成。
与其拔苗助长,不如让她在青年队或WCBA中下游球队拿足上场时间,配备专属教练,循序渐进。
国家队不是练级场,而是即战力舞台。等她能在低强度赛事里连续打出稳定、被针对后仍高效的表现,再征召也不迟。
西安站热身赛,中国女篮91比86险胜尤文图特,分差始终徘徊在五分左右,过程令人捏汗。
各界把放大镜对准张子宇:身高醒目,防守面积却远低于预期。对手每次挡拆都点名找她,慢节奏让她顾此失彼;内线顶防也顶不住,更习惯下手而非举手干扰,犯规数字水涨船高。
问题不止她一人。末节对手一上紧逼,中国队失误瞬间飙升至全场20次。主控杨舒予此役主打组织仍出现4次失误,其余后卫运球跌跌撞撞,过半场成了“闯关游戏”。
四号位同样尴尬。解说员连睿直言:国内能同时满足“足尺寸+有投射+有策应”的锋线样本太少。现在的四人位大多只会定点远投,没有持球,也没有二传能力,进攻体系因此缺少轴心,运转生涩,与世界潮流明显脱轨。
赢球固然可喜,但热身赛暴露的短板已非秘密:中锋被针对、控卫不稳、锋线功能单一。若不及时补漏,到了更高舞台,同样的剧本只会被对手反复播放。
来源:星空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