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花 50 亿美金,买下了英特尔的一部分股份。我愣了十秒钟。脑子里第一个反应:这俩不是死对头吗?怎么还掏钱?打着打着突然握手言和了?
前两天,刷新闻时,看到一条消息:
英伟达花 50 亿美金,买下了英特尔的一部分股份。我愣了十秒钟。脑子里第一个反应:这俩不是死对头吗?怎么还掏钱?打着打着突然握手言和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真没看懂。
就像你在球场上,看到本来在虐菜的 MVP,突然跑过去,给板凳席上的老将送了一瓶红牛,还拍拍肩膀:兄弟,坚持住。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懵了。
后来刚好,有朋友聊起这事儿,我索性花了两天时间翻资料、打听消息,扒一扒,结果越扒越觉得有意思:这倆到底想搞什么?
01简单说,补短板。英伟达当然是显卡之王,但显卡不是万能药。今天的 AI 工厂里,显卡像肌肉,再强的肌肉也得有大脑来指挥,这个大脑就是处理器。
问题就出在这儿:英伟达没有自己的 CPU。GPU 是它的强项,但 CPU 这一块一直是短板。
智远认为,这短板现在变得越来越危险,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在 2025 财年第二季度已经贡献了 411 亿美元,同比大涨 56%,占到公司营收的绝大部分。
你一看,肯定会觉得,咦,这不是涨的吗,有什么危险?
没错,他几乎把命脉全压在「显卡」这一条腿上。要哪天 CPU 这一环出了点岔子,被对手卡了,英伟达就真可能一夜之间摔个跟头。
所以,它自己心里也明白:光靠显卡跑大模型,迟早会卡脖子。肌肉再猛,大脑不给力,训练和推理效率都得掉链子。
更要命的是,竞争对手们早就在下套了。AMD 就能打「组合拳」:既有 CPU,又有 GPU,自家产品无缝衔接。这就让它在 AI 服务器市场上比英伟达更讨巧。
智远认为,AMD 的崛起就是警示牌,告诉显卡厂和 AI 厂商,光靠一个招牌不够,还得全配套。
我查了一下:
根据 Mercury Research 的数据,AMD 在服务器 CPU 的市占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 ~24% 涨到 约 27.2%;再加上微软、谷歌、亚马逊这些大客户都在自研处理器,把 CPU 和 GPU 绑一起,等于说大家都想自己打一条龙。
那对英伟达来说,还孤零零地一个人干,就有可能在这场「全栈战争」里被边缘化。那谁是最合适的盟友?绕了一圈,最后还是得拉上老对手英特尔。
虽然英特尔这几年衰得厉害,但底子还在:处理器架构、生态、客户群,加上美国政府的补贴,远不是小玩家能比的。去年它还在 CHIPS Act 下拿到 78.6 亿美元 补助。
所以英伟达投 50 亿进去,本质上是补 CPU 的短板,顺带把行业里最大的潜在队友拎进来。这钱花得像是「给对手送钱」,其实给自己买了个保险。
要单打独斗,英伟达可能被 AMD 和一众自研 CPU 的云厂商压得透不过气;但现在,它在关键一环上跟英特尔绑在了一起。
说白了,这 50 亿美金,就是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
02那对英特尔来说,它捞到了什么?我觉得有几个实在的点。
第一位的,肯定是钱和信心。你想啊,一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公司,突然有人砸来 50 亿美金,这感觉像在家里,天降馅饼,砸到脸上。
英特尔这几年日子真不咋样:
2025 财年营收只有 530.70 亿美元,比去年少了 3.7%;过去三年,年均下滑接近 9.4%,股价也差不多腰斩。对一个半导体巨头来说,这滋味不比进 ICU 好多少。
所以,当英伟达掏钱时,市场感受是「还有人看好它」。智远认为,这种信心比 50 亿现金还要值钱。就像你在人群里杵着,忽然有人拍拍你肩膀,说「兄弟,我挺你」。你腰杆自然就直了。
然后就是生态和客户回流。
别小看 AI PC 的市场:2025 年全球规模大概 912.3 亿美元,到 2031 年能冲到 2604 亿,年复合增长近 19.1%。
插一句,什么是AI PC?
千万别光想成笔记本。它的定义是「能自己跑 AI 的电脑」:可以是笔记本、台式机、甚至混合设备,关键在于有没有专门的 AI 加速硬件(比如 NPU),能不能在本地处理 AI,而不是啥都丢到云端去跑。
这事儿里,CPU 就是入场券。以前客户可能只买显卡,现在要的是「一整套」。英特尔被拉进组合,就等于重新摸到了一张门票,客户顺带着就可能选它的 CPU。
而且,这事儿还牵扯到国家政策和战略。
美国政府这几年拼命推「本土 AI 产业链」,英特尔又是唯一能在美国大规模造芯片的老字号。
光这一点,就注定它永远不可能彻底掉队。再加上英伟达这波投资捆绑,英特尔的处境就完全不一样了:一边拿政策补贴,一边有行业大佬背书。
这感觉,像是在 ICU 里突然被拍了一下电击。能不能彻底活过来不好说,但至少,它能站起来了。
03英特尔算是续命了,但戏还没完。问题是:这一脚下去,水花溅到谁身上最大?
第一个中枪的,肯定是 AMD。
这家公司好不容易练成了「CPU+GPU 双修」的内功,能在服务器和 AI 赛道跟英伟达硬刚。结果,英伟达转身抱上了英特尔,这像你苦练十年独门剑法,准备单挑时,对手突然拉了个「武林联盟」来组团。
你说气不气?
数据很真实哇。AMD 在服务器 CPU 的市占率已经涨到 27%,股价两年翻了一倍,本来正意气风发,这下可得重算账了。
第二个紧张的是 ARM。
这几年 ARM 架构在云厂商里杀得飞快:亚马逊的 Graviton、谷歌的 Axion,全是 ARM。一度大家觉得 x86 已经是老黄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结果英伟达这波投英特尔,等于在市场上敲了个锣:别急着判死刑,x86 还有机会翻身。对 ARM 来说,这像跑马拉松时,眼看对手掉队了,结果,人家忽然拉来个队友,开着车接力上来。
第三个不得不提 RISC-V。
我得硬核科普一句:它是一种开源的芯片指令集架构,可以理解成「写 CPU 的语法」。
以前主流语法是 x86(英特尔)和 ARM,都要交钱受限;而 RISC-V 是开源的,谁都能用,所以在中国这几年尤其火,被寄托了「去英特尔化」的厚望。
但说到底,技术只是门票,真能分胜负的还是「谁的朋友圈更硬」。RISC-V 就算再好,没有联盟撑腰,翻盘也很难。
更别忘了背后那双无形的手,美国政府这几年推 CHIPS Act国家带头发红包,几十亿几十亿往芯片厂里砸,目的只有一个:把关键产业链留在本土。
所以,这波握手,更像是国家、资本、大厂一起组了个牌局。把两块最重要的拼图扣在了一起了:一边是算力最强的显卡,一边是产能和 CPU 的老底子。
智远认为,AI 行业的新一轮联盟战,很可能是自上而下。国家、资本、大厂一起下场,把牌桌重新洗一遍。剩下的玩家,要么抱团,要么出局。
04那我们再拉回国内看,这一波「联盟思维」,对中国厂商意味着什么?
说实话,国内的场面更像一桌饭局:每个人都端着自家的拿手菜,谁也不肯往别人盘子里夹一筷子。嘴上喊「合作共赢」,落到细节就是:「我的东西最全,别人的我不用」。
华为典型的「全家桶」打法:
CPU 有鲲鹏,AI 芯片有昇腾,操作系统有鸿蒙和欧拉,一副「我全都要」的姿态。可问题是,生态有限,尤其在海外市场总被卡脖子。
结果,桌上菜看着挺多,真要吃,却常常被人吐槽:「啥都有,啥都不够用。」
阿里和腾讯更是几十年老相识,却依旧零和思维:一个抓云,一个抓流量,理论上合体能凑出一套「中国版英伟达+英特尔」,结果多年下来,谁都不肯低头。
对手多卖一分广告、抢一单云生意,心里都不舒服,更别说真正结盟了。
百度的文心模型,技术实力不差,但落地始终受限,触点远不如字节、腾讯。模型一轮轮升级,最后却常常卡在「孤岛上的黑科技」。
小米、OV 们这两年喊「AI 手机」喊得震天响,但硬件再好,没有算力和模型,跑的还是别人家的东西。发布会热闹,用户体验却往往是个「套壳」。
字节看似例外,它有算法、有流量,可硬件和算力都不在自己手里,真要拼产业链,就像光脚的上牌桌,难赢。
所以,如果这些厂商真敢放下心态,把资源捆在一起呢?
不说多了,举个例子:
vivo 这些年最大卖点是影像和交互,但在 AI 上始终缺一张王牌;百度正好相反,模型能力不差,两者一旦结合,正好互补。
可现实呢?vivo 想讲「AI 手机」的故事,却只能借别人的模型;百度想找硬件落地,目前除了iPhone,还需要一个能和腾讯流量制衡的伙伴。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为啥国内厂商不结盟?
他们傻吗?不傻。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监管层对大厂「抱团」天然敏感,稍微动静大点,就容易被解读成垄断;资本市场更喜欢「独大」逻辑:投资人希望你成为赛道第一,把蛋糕独吞;再加上文化上的「面子心态」,谁都不愿意低头。
好吧,这是国内和国外的最大差别:
国外看长远,愿意补短板;国内盯眼前,天天算谁赢谁输;智远认为,真正的难点是「谁先低头」;在国内,这最奢侈。
有时候我会想,真正被耽误的,是普通用户。掏钱买手机,想用大模型,却只能体验半成品;厂商们盯着一分一厘的份额,用户盼一个「好用」的产品。
昨天我看何同学发布的iPhone视频,最后他还幻想了几个未来AI手机的形态,看的我觉得,简直太需要了。
可惜,国内做不出来。不对。不是,做不出来。是大家都喜欢万事自己搞。。。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