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历经两年多的纷扰与争议,终于迎来了司法和校方的最终定论。这起始于2023年10月的事件,不仅对涉事学生的个人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将高校在管理、育人以及应对舆论压力方面的深层矛盾暴露无遗。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维护公平正义的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历经两年多的纷扰与争议,终于迎来了司法和校方的最终定论。这起始于2023年10月的事件,不仅对涉事学生的个人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将高校在管理、育人以及应对舆论压力方面的深层矛盾暴露无遗。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维护公平正义的育人场所,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和最终处理结果,无疑为所有教育机构敲响了警钟。
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女生杨某媛在社交媒体公开发文,指控同校男生肖某瑫在图书馆自习期间对她实施“性骚扰”,称其有“隔裤摩擦下体”等不雅行为。她拍摄了数段视频,并要求肖某瑫写下道歉信。此事迅速引爆网络,在舆论压力下,武汉大学仅三天后便对外通报,以“不雅行为”为由对肖某瑫处以记过处分,但并未说明处分的具体事实依据。这一仓促决定,被广泛质疑是校方在汹涌舆情面前“维稳优先”的妥协,而非基于严谨调查和事实认定。随后,肖某瑫遭遇了严重的网络暴力,其个人信息被泄露,照片被恶意制作成遗像,家人遭受辱骂,本人被诊断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一度中断学业接受治疗。据其家人称,年迈的祖父因受刺激不幸离世。
面对不断升级的争议和司法程序的推进,事件在2025年迎来了法律层面的明确结论。7月25日,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杨某媛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现有证据,肖某瑫的手部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事发于开放场景,双方全程无任何交流,无法认定其行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目的,也不能认定其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杨某媛不服判决并提出上诉。2025年9月1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司法机关的结论为事件划上了法律意义上的句号。
尊重司法判决的武汉大学,也同步公布了其独立的调查复核结果。校方组建了包含3名校外专家的专家组,通过审阅91套证据材料、进行21人次访谈以及实地勘验等方式进行全面复查,最终决定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与此同时,针对网络上对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的广泛质疑,校方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复核。论文经历了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仅1.9%)、3位校外专家“双盲评审”全票通过、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等正规程序。舆情发酵后,学校又组织两轮复核,专家组比对了19万余条原始数据,确认虽存在“个别图表差异”,但未发现抄袭、主观造假、篡改数据或编造结论等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论文也确实被查出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涵盖表述、引用、格式、翻译及分析等多个方面。基于此,学校决定维持授予其硕士学位的决议。
尽管硕士学位得以保留,但论文中大量的不规范问题暴露了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审核环节的严重漏洞。校方通报指出,双盲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此前均已指出论文存在规范性问题并要求修改,但杨某媛只做了部分修改。其导师未能严格履行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未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也未进行严格审核。对此,学校对相关责任人和单位进行了严肃问责:杨某媛的导师被暂停研究生招生资格两年;党委学生工作部时任部长、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管副书记、经济与管理学院时任分管副书记等3人因“学生纠纷处置不到位、日常教育引导不深入、管理工作不细致”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经济与管理学院分管副院长被诫勉;党委学生工作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经济与管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院等4家单位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并切实整改。这一系列的问责措施,凸显了学校在管理育人责任上的缺失。
在整个事件发酵过程中,各种网络传言甚嚣尘上。武汉大学在通报中果断澄清了多项不实信息:杨某媛的论文并非“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当年并未评选;学校并未同意杨某媛修改论文,仅要求其提供原始数据与代码用于复核;肖某瑫学业并未中断,一直正常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此外,所谓“校友联名信”、“杨某媛舅舅是武大院士”、“面试考官是其父亲学生”、“肖某瑫爷爷因网暴去世”等说法,经核实均为虚假信息。这些谣言的传播,反映了舆论场在此类事件中的非理性和情绪化。
回顾这起事件,其根源深刻揭示了高校治理中的多重矛盾。一方面,高校在面对可能涉及学生名誉和权益的敏感事件时,本应秉持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但却常常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失去定力。正如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所指出的,在此事件中“提告的一方欺人太甚,校方处分不当”,在公共空间无身体接触、无暴露行为的情况下,仓促处分对学生名誉造成的损害是难以挽回的。另一方面,学校在育人方面也存在不足,包括学生日常教育引导、纠纷处置机制以及学术道德规范审核等多个环节均暴露出了问题。武汉大学在最终通报中也承认将“深刻反思、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整改”。
这起事件没有真正的赢家。法院的判决虽然从法律上还了肖某瑫清白,但他及其家庭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和网络暴力恐难轻易抹去;杨某媛为她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其未来的学术生涯和发展难免受到影响;武汉大学的公信力也因初期处置失当而受到损害。此案深刻地警示社会:情绪化的网络舆论不能替代严谨的法律程序,事实的认定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和客观的调查之上。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超越“和稀泥”式的维稳思维,努力构建一个权责清晰、既富有教育温度又具备制度刚性的现代治理体系。学校不仅仅是教书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在于是育人的摇篮,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校园的公平与正义,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来源:临渊羡Yu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