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一、蜱虫是什么?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5-7月为蜱活跃期,人们被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内报道多起蜱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突发卫生事件,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国较常见的新发蜱传疾病之一。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什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 “发热伴”)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引起的,以 发热(体温≥38 ℃)、血小板减少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三、发热伴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什么?
(一)传染源
1.蜱
2. 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
3. 感染病毒的动物:牛、羊等家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刺猬等野生动物。
(二)传播途径
1.主要经携带病毒的蜱叮咬传播。
2.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传播。
3. 通过接触发病或死亡的猫、犬等动物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血液中特异性抗体可持续数年。
2.在本病流行地区,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医护、陪伴和探视者未进行规范防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该病在我市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为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4-10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临床症状
(一)潜伏期
一般 1-2 周,多为 6-9 天。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临床上一般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恢复期 3 期。
1.初期。 亦称发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头痛,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意识改变。体格检查常见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一般无皮疹。
2.极期。 亦称多器官功能损害期,一般发生在发病后一周左右,可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可呈稽留热,部分患者发热减退后症状继续加重,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重症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恢复期。一般发病后2-4周,体温逐渐恢复,有并发症者则病程延长。
五、如何预防发热伴?
(一)预防蜱虫叮咬
1.进入蜱类栖息地保持警惕。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备好驱避剂等物品。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含避蚊胺的驱避剂喷洒。
3. 检查自己及宠物体表。 野外活动结束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并及时洗澡。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在野外晾晒衣物、被褥等,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类附着。
4. 规范处理并及时就医。如有蜱叮咬,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取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里,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同时,密切观察14天内有无发热及其他症状,如出现相关症状应迅速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叮咬史。
(二)避免和有出血倾向的发热伴病人接触
如果您的家中出现了发热伴确诊病人,请督促病人 严格遵医嘱治疗。重症和危重症病人不建议自行出院,特别是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此时因其血液中病毒含量高传染性极强,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可造成感染,甚至这些分泌物在干燥后漂浮空气中会形成气溶胶,吸入也可致病。普通民众对发热伴重症和危重症的家庭护理很难做好自身有效防护,因此不建议出院自行回家护理。如果必须出院,请主动联系辖区疾控机构上门提供消毒卫生技术指导,避免引发家庭和社区聚集性疫情和继发死亡病例。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