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画鉴定领域,我始终坚持“鉴定为基,欣赏为升”的原则。一幅佳作的价值,既要经得起笔墨技法的实证检验,更要具备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作为老朋友,每观泰州籍画家李俊的紫藤作品,便深感其笔墨间既有传统正脉的基因密码,又有时代精神的鲜活表达。作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
笔墨见真章 文脉续新篇
——李俊花鸟画的鉴定与鉴赏
文/蔡国声
在书画鉴定领域,我始终坚持“鉴定为基,欣赏为升”的原则。一幅佳作的价值,既要经得起笔墨技法的实证检验,更要具备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作为老朋友,每观泰州籍画家李俊的紫藤作品,便深感其笔墨间既有传统正脉的基因密码,又有时代精神的鲜活表达。作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他以数十年艺术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创新,从来都是在对传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然生长,而非无源之水的标新立异。
鉴定书画,我向来遵循“一字、二画、三印章”的顺序,这是把握作品真伪与优劣的关键。观李俊作品,其题跋文字首先映入眼帘。他的书法根基深厚,题款中可见邓石如篆书的圆劲与《石门颂》的舒展,笔力沉雄却不失灵动,与画面笔墨相得益彰。这种“书画同源”的修养,在当代画家中尤为可贵。细审其《紫气东来》的落款,笔锋提按顿挫间显露出扎实的碑学功底,字迹结构疏密有致,与吴昌硕“以书入画”的理念一脉相承,却又融入了江淮文人特有的温润气质。
就绘画本身而言,李俊的笔墨语言极具鉴定特征。他专攻紫藤,笔下藤条如狂草般跌宕纵横,起笔如篆隶般圆浑沉厚,行笔则兼行书的流畅与楷书的稳健,收笔处利落方折,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这种线条质感绝非短期可成,而是数十年临习碑帖、研磨笔墨的结果。我曾仔细观察其藤条的焦墨皴擦,墨色层次丰富,从焦黑到灰调的过渡自然天成,符合黄宾虹“五笔七墨”的审美规范,却又通过水分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画花穗采用“点花如坠石”的技法,笔锋垂直落纸,形成的笔触饱满有力,这种独特的运笔方式成为其作品重要的鉴定标识。
印章作为书画鉴定的重要辅助因素,在李俊作品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他精通刻字艺术,常用的“李俊之印”采用回文排列,既避免了笔画呆板,又与画面藤蔓的穿插形成呼应。另两方“紫藤楼主”“泰州人也”闲章,刀法洗练,印文与画面主题相互印证,构成完整的视觉体系。这种“印画互证”的布局意识,显示出他对传统书画形制的深刻理解。更难得的是,其印泥色泽沉稳,与宣纸的晕染效果恰到好处,可见其对创作材料的极致讲究,这也是鉴定其作品时不可忽视的细节。
《相约春天》
从艺术创新角度看,李俊成功实现了传统笔墨的当代转译。他深谙传统“五笔七墨”之道,却不困于古法,大胆引入水彩叠染技法。在《菱塘鸭戏》中,雏鸭以“破墨法”点染,绒毛质感栩栩如生;菱叶则用淡青加藤黄横扫,叶梗细劲如丝却带水波颤动,全然是溱湖晨雾中得来的“活态”。这种处理既保留了水墨“氤氲含蓄”的东方韵味,又赋予作品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张力。我特别欣赏他对色彩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写意画“水墨为上”的局限,将花青、藤黄、胭脂等色料与墨色巧妙融合,形成“色中含墨,墨中显色”的丰富层次,这在《端午蒲艾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菖蒲的劲挺、艾草的蓬松通过不同色墨配比精准呈现,既有民俗气息又不失文人风骨。
地域文化的滋养,是李俊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在他作品中转化为鲜活的视觉语言。他画芦苇必带微弯,似遭湖风轻拂;绘残荷则干笔皴擦,荷梗斜欹如老儒拄杖,瘦劲中藏撑天之力。这些地域意象的处理,绝非简单的自然描摹,而是将水乡灵韵与笔墨精神相融合的创造性表达。在鉴定实践中,我特别注重作品的“时代气息”与“个人风格”,李俊的画中既有明清大写意的传统基因,又有鲜明的当代审美特征,更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这三重属性使其作品在当代花鸟画坛独树一帜。
《紫色云霞瑰丽多姿》
作为艺术品鉴藏者,我深知真正的艺术珍品不仅要技法精湛,更要承载文化使命。李俊不仅埋头创作,更致力于传统花鸟画的普及与推广。他的“紫藤写意”课程让普通民众触摸到水墨艺术的温度,“紫境美仪”系列文创则将水墨紫藤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当这些作品作为文化信物走向世界,它们所承载的已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传播。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收藏其《春暖》时感叹“画中紫藤有书法般的节奏美”,这正是对其艺术跨文化感染力的最好印证。
在书画鉴定中,我常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其能否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李俊的作品,以扎实的笔墨功底为基,以文化传承为魂,以创新精神为翼,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的紫藤虬劲而不失柔美,他的荷花清雅而更富生机,他的题跋印章与画面浑然一体,处处体现着一位当代画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观李俊的艺术之路,恰如欣赏一幅精心创作的长卷,笔墨间可见传统文脉的延续,构图中能感时代精神的脉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花鸟画在当代的无限可能——既不必背离传统以求新,也无需固守陈规而失活。这种“守正开新”的艺术实践,正是当代书画艺术应有的发展方向,也使其作品具备了作为“活态文化标本”的鉴定与收藏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珍视。
来源:五更点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