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烽火里的情书:皮定均与张烽的33年生死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3:17 1

摘要:1940年的太行山区,漫山的酸枣树刚挂起青果,涉县的土路上尘土飞扬。26岁的皮定均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腰间别着驳壳枪,正和县长郑晶华在屋里谈根据地防务。

1940年的太行山区,漫山的酸枣树刚挂起青果,涉县的土路上尘土飞扬。26岁的皮定均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腰间别着驳壳枪,正和县长郑晶华在屋里谈根据地防务。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端着搪瓷碗走进来,脆生生地汇报妇救会的工作。她就是张烽,原名张凤兰,涉县南关村人,刚接任妇救会主席不久。

张烽皮肤白净,眼神清亮,汇报时条理分明,说完转身就走,没多看屋里的军官一眼。皮定均盯着她的背影,好半天才问郑晶华:“这姑娘多大?成家了没?”

郑晶华乐了,打趣道:“皮司令这是看上人家了?”皮定均不绕弯子:“你帮我去说媒,这媳妇我要了。”他打小没读过多少书,13岁参加农会,15岁当红军,打仗向来直来直去,谈感情也一样爽快。

郑晶华第二天就找了张烽。他把皮定均夸得天花乱坠,说他是安徽金寨出来的猛将,打鬼子一把好手,对弟兄们也实在。张烽却皱着眉打断他:“你觉得他好,你嫁他好了。”

郑晶华愣住了,追问原因。张烽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我见过太多嫂子抱着烈士遗物哭,不想嫁军人,怕哪天就成了寡妇。”她1938年参加八路军,亲眼看着多少年轻夫妻生死相隔,心里早埋下了阴影。

郑晶华灰溜溜地回了复。皮定均正趴在地图上标日军据点,听了这话没发火,只是指尖顿了顿。他外号“皮驴子”,性子犟,可在感情上却没了办法,只能把这念头压进心底,转身又投入了反“扫荡”战斗。

这年冬天,太行山区下了场大雪。皮定均率部在山里跟鬼子周旋了二十多天,冻得耳朵流脓,回到驻地时浑身是泥。通信员递来一摞文件,里面夹着张烽牵头组织妇救会赶制的棉手套,针脚密密麻麻。

皮定均摩挲着棉手套,想起她汇报工作时的样子。他让通信员捎去半块肥皂——那是从日军据点缴获的,在当时算是稀罕物。肥皂用油纸包着,里面没留纸条,他怕唐突了姑娘。

张烽收到肥皂时正在给伤员换药。她知道是皮定均送的,没多说什么,只是后来妇救会给部队送军鞋时,特意挑了双合脚的布鞋,让通信员转交给他。鞋里垫着晒干的艾草,能防脚气。

1941年春天,漳河的冰化了。皮定均率部打掉了日军的一个运输队,缴获了一支金星钢笔,笔帽上还镀着金。他想起张烽识字,经常帮老乡写家书,就托人把钢笔送了过去,这次附了张字条:“给你抄《论持久战》用。”

张烽看着钢笔,想起上个月掩埋的王班长——他妻子抱着孩子,攥着丈夫染血的钢笔哭瞎了眼。她把钢笔收进布包,没回信,却托人给皮定均带了本翻旧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页里夹着片晒干的山茶花瓣。

这年夏天,部队里来了位叫陶莹的女文教,江南人,会唱歌会写字。她教皮定均写日记,帮他改战斗总结,两人渐渐有了好感。皮定均甚至想过,或许这才是适合自己的人。

可没多久,刘伯承师长的命令下来了:部队规定,28岁、团级以上、党龄5年才能结婚。皮定均当时报的年龄是24岁,差了4岁,这门婚事只能黄了。陶莹伤心地调走了,皮定均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天,再出来时,眼里又只剩战火。

1942年的冬季大扫荡格外残酷。日军调集了重兵,把根据地搅得鸡犬不宁。张烽带着妇救会的姑娘们躲在山洞里,白天给伤员换药,晚上冒着风险送粮食。一次转移时,她被弹片划伤了胳膊,血流不止。

消息传到皮定均耳朵里,他正在指挥作战,当即派了个卫生员带着消炎药过去。卫生员回来汇报,说张烽咬着牙自己包扎,还说“这点伤不算啥,别耽误皮司令打仗”。皮定均听了,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反“扫荡”结束后,皮定均听说张烽调到了太行军区党校学习。他这回没再托人说媒,而是借着党校组织军事训练的机会,主动提出教女学员格斗术。他想,就算做不成夫妻,教她点本事防身也好。

第一次训练时,张烽站在队伍最后。皮定均示范刺杀动作,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轮到张烽时,她握着木枪的手直抖,总也刺不准。皮定均走到她身边,手把手教她调整姿势,声音放轻:“别怕,力气要往一处使,就像跟鬼子拼刺刀一样。”

张烽能感觉到他掌心的温度,还有虎口上厚厚的茧子。那是常年握枪磨出来的,藏着无数次战斗的痕迹。她忽然想起那些棉手套、那支钢笔,心里的冰似乎开始化了。

从那以后,皮定均常借着送书的名义去党校。他送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送过自己写的战斗笔记,每次都在书里夹张字条,写的都是行军打仗的见闻,从不说情话。有次字条上画了个小小的枪,旁边写着“防身用”。

张烽会把书仔细收好,字条也压在枕头底下。她发现这个传说中凶巴巴的“皮老虎”,其实心思细得很。有次她随口说夜里读书费灯油,第二天就有人送来半截蜡烛,说是皮司令让给的。

党校的刘湘屏看出了门道,又找张烽谈心。张烽没再直接拒绝,只是说:“现在是抗战关键时候,哪有心思谈这个。”刘湘屏笑着说:“抗战也要过日子,两个人搭伴才能更有力气打鬼子。”

1943年端午,日军又来扫荡。皮定均率部在山外阻击,张烽带着学员们在后方转移群众。战斗结束后,皮定均浑身是血地回到驻地,刚坐下就听说张烽为了救老乡,差点被炮弹炸到。

他顾不上擦脸,直奔党校的窑洞。张烽正在给老乡包扎伤口,看见他进来,眼里闪过一丝担忧。皮定均喉咙发紧,半天才说:“以后别逞能,我怕……”后面的话没说出口,却比任何情话都管用。

张烽的脸红了。她从布包里拿出那支金星钢笔,笔帽上被她刻了朵小小的山茶:“这支笔,我用着挺好。”皮定均看着钢笔,突然笑了,露出两排白牙,像个孩子。

没过多久,徐子荣政委找了皮定均。他是刘伯承派来的,早就听说了这事儿,直截了当说:“俩人都有意思,就别拖着了,我来当媒人。”这次张烽没再拒绝,只是点了点头。

1943年6月的一天,没有彩礼,没有嫁衣。皮定均把自己的军大衣披在张烽身上,两人走进了驻地附近的土窑洞。窑洞墙上挂着地图,桌上摆着战友们凑的花生和红枣,就算是婚礼了。

徐子荣端着搪瓷缸子说:“今天大喜,咱们喝口山泉水当喜酒!”大伙儿哄堂大笑。皮定均牵着张烽的手,在油灯下说:“我没啥能给你的,就保证这辈子对你好,打跑鬼子,陪你过安稳日子。”

张烽靠在他肩上,眼泪掉了下来:“以后你去哪,我就去哪,再也不怕了。”那天夜里,窑洞外的蝉鸣格外响,仿佛在为这对烽火中的恋人唱赞歌。

婚后没几天,皮定均就接到了新任务。他要率部去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前路凶险。张烽收拾好行李,说要跟他一起去。皮定均不同意,怕她有危险。张烽却犟起来:“我是妇救会主任,到了豫西还能发动群众,不是累赘。”

皮定均拗不过她,只好带着她上路。一路上翻山越岭,白天躲鬼子,晚上宿山洞。张烽从不叫苦,还帮着照顾伤员、做群众工作。有次在登封,他们被日军包围,皮定均带着主力突围,张烽带着伤员在山洞里藏了三天三夜,靠吃野果维持生命。

1944年,张烽在豫西怀上了第一个孩子。当时部队正在跟日军打拉锯战,她怀着孕还跟着转移。皮定均心疼得不行,把仅有的口粮省给她,夜里站岗时就守在她住的窑洞外。孩子出生后,取名豫北,纪念在豫北的战斗岁月。

1946年中原突围时,情况更危急了。国民党22万大军把中原军区6万人包围在宣化店一带。皮定均临危受命,率7000人的一旅掩护主力突围。出发前,张烽已经怀了第二个孩子,肚子很大了。

皮定均摸着她的肚子,眼圈红了:“你跟着主力走,我掩护完就来找你。”张烽咬着牙点头,把亲手绣的平安符塞给他:“你要活着回来,我和孩子等你。”

这一别就是近一年。皮定均带着“皮旅”孤军转战24昼夜,横跨鄂豫皖三省,打了23场仗,行程1000多公里,最后以5000人的完整建制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战争奇迹。他怀里一直揣着张烽的照片,没事就拿出来看。

张烽带着豫北,挺着大肚子跟主力突围。她躲过叛徒告密,三次化装闯敌占区,还爬上煤屑滚滚的火车顶棚,一路颠沛流离,最后终于回到了太行解放区。孩子出生在桐柏山,就取名桐柏。

直到1947年春天,两人才在山东重逢。皮定均推开窑洞门,看见张烽正给桐柏喂奶,豫北趴在旁边玩泥巴。他冲过去抱住娘仨,眼泪止不住地流。张烽摸着他脸上的伤疤,轻声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

这之后,皮定均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一路南征北战。张烽带着孩子跟着部队辗转,有时候几个月见不上一面。每次分别,她都不说挽留的话,只是默默帮他收拾行李,把晒干的艾草垫进鞋里。

1948年,长子皮国宏出生了。皮定均当时正在打淮海战役,接到消息时,在战场上高兴得跳起来,对着天空开了三枪。战友们打趣他:“皮司令,这回可得好好打,给儿子挣个军功章。”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任24军军长。1952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9兵团军长。出发前,张烽已经有了第四个孩子。她送他到村口,说:“到了那边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

在朝鲜战场上,皮定均率部参加夏季反击战,打了40多场仗,歼敌1.3万人,收复土地33平方公里。他每天写日记,记的都是打仗的事,还有对家人的思念。那些日记后来都交给了张烽,成了最珍贵的纪念。

1953年皮定均回国,一家人终于能安稳过日子了。1955年评军衔时,他原本被初评为少将,毛泽东主席特批:“定均有功,由少晋中”,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烽看着他穿上将军服,眼里满是骄傲。

后来,皮定均历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张烽也没闲着,先后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夫妻俩相互扶持,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

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可惜有两个夭折了。长子皮国宏长大后也参了军,成了正营职干部,跟父亲一样穿上了军装。一家人聚少离多,但每次团聚都格外热闹,皮定均会给孩子们讲打仗的故事,张烽就忙着做饭。

1969年,皮定均调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一家人搬到了福州。他在福建工作了17年,走遍了八闽大地,为国防建设操劳。张烽经常跟着他下基层,有时候还会拿出自己的津贴资助困难群众,就像当年在太行山区一样。

1975年,有人给他们拍了张全家福。照片里,一家七口都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皮定均站在中间,张烽靠在他身边,脸上带着微笑。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他们最后的全家福。

1976年7月7日,皮定均要去福建东山岛指挥军事演习。出发前,张烽叮嘱他:“天气不好,多注意安全。”他笑着说:“放心,我这‘皮猴子’命硬着呢。”

可这一次,命运没有眷顾他。直升机在途中撞上了灶山,皮定均不幸遇难,年仅62岁。长子皮国宏也在这次事故中牺牲,年仅28岁。

张烽接到消息后,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她强忍着悲痛,处理后事。她跑到皮定均牺牲的地方,对着大山大海呼喊,回应她的只有风浪和回音。后来,她把皮定均的骨灰分了两份,一份交给组织,一份自己留存,最后按照遗愿,部分骨灰安葬在灶山之巅。

皮定均走后,张烽一个人拉扯着剩下的孩子。她常常拿出那支金星钢笔,还有那些夹着山茶花瓣的旧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孩子们问她想不想爸爸,她就说:“你爸爸是英雄,他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1983年,张烽正师级待遇离休,但她没闲着,经常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讲她和皮定均在太行山上的岁月。有人问她爱情是什么,她拿出那张全家福:“爱情就是战火里的相互牵挂,是一辈子的不离不弃。”

2009年5月26日,张烽在福州总医院病逝,享年86岁。她跟皮定均携手走过了33年,从太行烽火到和平年代,历经生死离别,却从未改变过初心。

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却在枪林弹雨中愈发坚定。那些送过的钢笔、写过的字条、缝过的布鞋,都成了烽火岁月里最动人的情书。

战火能拆散很多人,却拆不散真正的感情。皮定均和张烽用一生证明,最好的爱情不是朝夕相伴,而是在风雨中相互扶持,在岁月里彼此坚守。这种爱情,比山还重,比水还长,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文献来源:

1. 抖音百科. 皮定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EB/OL]. 2025-09-16.

2. 太行英雄网. 涉县融媒|《图说百年南关》系列之皮定均将军之妻张烽同志[EB/OL]. 2021-06-28.

3. 掬水榴香. 1940年皮定钧看上一姑娘,托县长去说媒,姑娘:看他好你嫁吧![EB/OL]. 2025-08-21.

4. 网易新闻. 子弹划痕里的山茶恋:皮定均与张烽的烽火情笺[EB/OL]. 2025-04-07.

5. 党史博采. 毛主席喜爱的传奇名将皮定均,中原突围创奇迹,三战张灵甫成为佳话[EB/OL]. 2023-10-09.

6. 史迹. 县长给皮定均说媒,张烽:看他好,你嫁他!婚后生7子女相伴33年[EB/OL]. 2024-05-15.

7. 福州新闻网. 开国中将皮定均亲属捐赠革命文物[EB/OL]. 2025-09-11.

来源:历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