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被队友遗忘,深埋地下9年,发现时仍坚守军需库,双目已失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2:09 1

摘要:1915年春,23岁的阿沙廖夫被调任至一座位于波兰边境的秘密军需库担任哨兵。

他曾是沙俄军队中最不起眼的一名哨兵却意外被队友遗忘,深埋地下9年

被人发现时,他仍然坚守军需哭,却已经双目失明

他是谁?他为何会被深埋地下9年?被发现后他又如何了?

被埋9年

1915年春,23岁的阿沙廖夫被调任至一座位于波兰边境的秘密军需库担任哨兵

军需库修建在丘陵之下,地面入口仅容两人并行,入口两旁堆满沙袋与枕木,外设有铁门与密码锁。

军方为防空袭,将仓库掘得极深,石墙厚重,通风口仅一拳宽。

阿沙廖夫每日例行检查弹药库存、查看火药湿度、记录进出账目,任务单调重复,却极其重要。

更让他重视的是,库中还存放有数箱高度机密的加密文件

作为守卫者,他要确保,即便整个阵地被夷为平地,地下的这些机密也不能落入敌手

刚被调来时,阿沙廖夫每日都会在黄昏时分,写信给远在彼得格勒的未婚妻安娜,他说:

这地方像坟墓一样安静,但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战争结束就回去娶你。

可谁知,“最后一班岗”,竟成了诀别

1915年3月27日凌晨,敌军炮火突然袭来,阿沙廖夫刚刚登记完一批弹药,还未来得及上报,整座仓库忽然剧烈震动。

他下意识抱头蹲下,顶棚顷刻崩塌,入口炸毁,厚重的门梁和岩石将地道活活封死。

他醒来时,已是数小时后,他艰难地撑起身体,发现自己还活着,四肢尚能动弹,只是通往地面的梯道已被彻底埋没。

他开始狂奔似地用铁锹、木棍、甚至徒手去扒那堆瓦砾,指甲崩裂、鲜血渗出。

他想大喊,却立刻意识到,氧气稀薄,任何多余的呼吸都会消耗生机。

他强迫自己冷静,蜷缩一角,强忍着泪水,脑中反复回荡的,是安娜最后一封回信:“等你凯旋,我们就办婚礼。

三日后,储备的火柴耗尽,最后一根火柴熄灭那刻,整个世界陷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他并没有死,军需库内还有足够的干粮与水源,还有定量分配的罐头、硬饼干和饮用水,足以支撑数年

他翻阅物资清单,精准计算每一日的口粮与用水。

他将白布撕成条,贴在墙面上记录时间,以衣物缝制日历,用哨兵训练时的节奏坚持每日三次巡逻。

他甚至按照旧时军中作息规律,六点起、八点点名、十二点汇报、十八点熄灯,用机械性的“军规”让自己不至于崩溃。

最初的半年,他还怀着被营救的希望,每听见头顶有异响,他就疯了似地敲击石壁,甚至用弹壳制造声响。

可一次次呼救,都无回应,他不知,地面战况早已变化,这处军需库早被上级划为“全员阵亡”,资料上,他的名字被印成了“牺牲”。

之后的日子里,时间失去了意义,黑仿佛吞噬了知觉,他开始与墙壁说话,自言自语,又突然大笑。

唯有那封安娜的信,是他唯一的慰藉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破旧的怀表早已停摆,而他依旧穿着军装、背着步枪,在黑暗里站岗。

意外发现

1924年春,波兰边境小镇扎莫希奇迎来一次例行军事训练。

一队波兰士兵在丘陵地带演练爆破,任务原本平凡,却因一声爆炸,撕开了历史尘封的裂缝。

当那枚训练用的土制炸弹炸开地表,士兵们发现地面下塌出一个深洞,泥土塌陷间,隐约显露出一道斑驳的石门。

门上锈迹斑斑,却依稀能看出“Имперский склад”—“帝国军需库”几个俄文刻字。

这是沙俄留下的?”士兵们惊疑不定。

带队军官命人清理洞口,几人爬入其中,他们点燃火把,缓慢前行。

可最震撼的,不是眼前的景象,而是角落中那个纹丝不动的人影。

他站得笔直,背对入口,肩上背着一支老旧的步枪,军装已褪色破损,但扣子依旧整齐。

火光照过去,他缓缓转身,右手举至额前,行了一个标准的沙俄军礼,口中喊道:“阿沙廖夫,帝国军需库哨兵,请示身份!

几个士兵瞬间愣住,脸色苍白。

鬼,是鬼!”有人当场丢下火把撒腿就跑,另几人瘫坐在地,惊魂未定。

而那个被误作“鬼魂”的人,依旧站在原地,仿佛没意识到这世界已经变了。

他的双眼已经失明,却依旧对着声音来源的方向挺胸、抬头、等候回令。

他不是幽灵,是坚守岗位九年的哨兵阿沙廖夫,他还活着。

士兵们回过神后试探接近,发现他浑身瘦骨嶙峋,皮肤苍白,面部因多年不见日光而显得近乎透明。

眼球无神、无焦点,微微泛白,他靠听觉分辨方向,靠记忆走路。

你……你是谁?

他重复回答:“阿沙廖夫,哨兵编号0178,军需库完好,未遭劫掠,请指示。”

带队军官震惊得说不出话,赶紧将他扶出,医护人员赶来时,他因强光刺激陷入昏迷

数日后,他在医院醒来,周围都是陌生的语言与面孔,他问第一句话便是:

物资是否完整?是否按帝国制度重新登记?

医生沉默片刻,只能轻声回答:“帝国已经不在了,先生。

消息传回俄国时,许多官员以为这是虚构的战争传奇。

直到一位退役的沙俄将校认出他,证实他确为1915年东线作战部队的编制人员,失踪时确已被列为阵亡。

一时间,阿沙廖夫之名传遍军界、媒体、政坛,被誉为“帝国最后的哨兵”、“战争中被遗忘的守卫者”。

医学检查显示,他因长期黑暗导致视神经萎缩,双目彻底失明

长年食用罐头与水浸饼干,胃壁严重受损;体内贫血、营养不良已至极限,甚至骨密度低下,一度无法行走

重见天日后,阿沙廖夫的人生并未迎来想象中的掌声与温暖。

1925年夏天,经过长达一年的治疗与康复,阿沙廖夫身体状况有所恢复

他拒绝了波兰政府给予的“战争英雄补助”,也婉拒俄方提出的“精神典范宣传典型”安排。

他只是握着一封泛黄的信件,反复请求:“我要回彼得格勒,我要找安娜。”

彼得格勒早已更名为列宁格勒,街道改名,政权更迭,往昔风景已面目全非。

他踏上故土时,几乎凭着记忆与手杖,一步步摸索着走回熟悉的小巷。

可他在邻居口中得知,安娜早在1919年已另嫁他人,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起初她并不信他已战死,每日到邮局询问、到军部写信,甚至自己贴钱登报寻人

可一年过去,两年过去,杳无音讯,家人看她日渐憔悴,劝她另觅良缘,她抵死不从

直到第三年,军部回函确认“谢苗·阿沙廖夫列入东线失踪人员名单”,随后改为“阵亡”

安娜得知消息后不久,决定嫁人,她穿上嫁衣那日,穿的是阿沙廖夫走前亲手为她选的蓝裙。

那天傍晚,安娜发现门口放着一朵风干的雏菊,那是他走前送她的花,象征“等待”

她呆立门前,泪流满面,却终究没有追出去,两人就这样,在重逢的最近一瞬,错过了此生的最后一个拥抱。

阿沙廖夫没有向政府申请房屋,也没有返回军中,他只身前往乌拉尔山区,在一座盲人修道院外的林地边搭起木屋,独自生活。

他每日仍保持军人作息:六点起床、晨练、敬礼、擦枪、点名。

1928年,政府为他颁发“帝国最后哨兵”荣誉奖章,他拒绝出席,只让人代领了奖章。

他的生活简朴至极,靠村民接济度日,偶尔有人来访,他便泡茶款待,言语温和,却极少提及军中旧事。

1933年,他静静地在小木屋中辞世,他的遗体被修道士们安葬在森林尽头。

阿沙廖夫,用九年黑暗诠释何为坚守,又用余生沉默告别。

他不是传说中的英雄,却用九年黑暗守住了一个岗位、一段承诺、一份信仰。

来源:钎城墨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